晚清赋税征缴征信系统的建设

发布时间:2018-02-03 10:29

  本文关键词: 晚清 赋税征缴 信息公开 钱粮征信册 出处:《历史研究》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光绪年间,面对清中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积欠与亏空问题,清廷将民间慈善机构行之有效、成熟完善的财务公开机制——征信录模式引入赋税征缴领域,制定并推行钱粮征信册制度,以革除官吏中饱,增加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几经博弈与调适,钱粮征信册之造办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钱粮征信册在举办的十余年间,遭遇了成本虚耗、技术落后、工匠短缺、造册滋弊、民众智识文化水平低、田赋管理混乱、官僚敷衍因循等诸多因素的阻滞,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清廷已无法通过制度创新剔除钱粮经征积弊。
[Abstract]:In the years of Guang Xu, 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s of arrears and deficits since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effective and mature financial disclosure mechanism of non-governmental charities into the tax collection and payment field.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credit book system of money and grai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revenu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several games and adjustments. Money grain credit book gradually into the right track. Money grain credit book in the past ten years, encountered cost wasted, technical backwardness, shortage of craftsmen, book-making harm, low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people. The confusion of land tax administration and the blocking of bureaucrats, etc., ended in failur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Qing government could not eliminate the accumulated disadvantages of money, grain and economic collection through system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减灾救荒事业研究”(项目号2009JJD770030)资助
【分类号】:F812.9;K252
【正文快照】: 中国自大一统以来,形成中央集权的赋税征缴制度,由个体生产者→官僚→中央政府三个层级构成,中央政府不直接从个体生产者那里收取赋税,而是依靠官僚阶层转输。1清承明制,以四柱奏销册为官方会计报告,藩司根据州县呈交之钱粮收支册,汇造全省奏销册,由督抚核阅,户部审核后向皇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J];历史研究;1992年01期

2 夏明方;;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国荒政书考论[J];清史研究;2010年02期

3 李光伟;;嘉庆以降钱粮缓征与积欠之衍生——基于宏观角度的分析[J];清史研究;2013年03期

4 贾允河;嘉庆朝钱粮亏空的原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小坡;;清代江南宾兴组织的演变及运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蒲霞;试论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思想的形成和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王裕明;晚清上海德安押当票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5 彭南生;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述论[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6 秦翠红;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7 廖华生;;清代蚺城的约保[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8 王日根;;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9 李光伟;;民国道院扶乩活动辨正[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10 范金民;;清代前期上海的航业船商[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学强;;上海古村落变迁研究——宋元以来淡井村、永泉村、龙华村的演变[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2 王健;;民间信仰与明清江南的经济、社会空间:以苏松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3 王俊;;明代地方公祠田初探——以地方志材料为中心[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朱华;冯绍霆;;试论清代上海地区房地产交易中的加叹[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5 王明所;范开庆;;近代上海市郊传统织布业的变迁——以南汇棉纺织土布业为例[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6 何力;;清代前期关税征管制度[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7 郭绪印;;城市转型中上海会馆(公所)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陆明远;;公益与效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公共性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仕春;;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会馆禀请与衙门给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10 张云涛;;试论潭柘寺宗教与传承[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邱建立;民国时期租栈制度在苏南的动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旭光;孟府档案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蒋虹;论商号及其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方文晖;我国大学章程制定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唱春莲;北京图书馆藏明代祁彪佳著作探究[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02期

2 姜守鹏;清代前期捐纳制度的社会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4期

3 卜风贤;中国古代救荒书的传承和发展[J];古今农业;2004年02期

4 卜风贤;邵侃;;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9年01期

5 邵永忠;;历代荒政史籍述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高建国;;灾害学概说[J];农业考古;1986年01期

7 赵晓华;;清代赈捐制度略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宁可 ,郝春文;北朝至隋唐五代间的女人结社[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9 赵晓华;;晚清的赈捐制度[J];史学月刊;2009年12期

10 鞠明库;;试论明代的荒政史籍及其价值[J];天府新论;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恪理;;征信工作需要各方努力[J];当代广西;2006年23期

2 ;为受灾教堂重建捐款征信——自1998年8月至1998年12月[J];天风;1999年02期

3 周媛;;浅析清末芜湖育婴堂之“征信”[J];黑龙江史志;2014年14期

4 “美国信用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考察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吴作先;;中国工人[J];歌曲;2010年06期

6 陈泱;市场经济呼唤信用回归[J];税务;2002年04期

7 高志敏;完善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J];经济论坛;2002年19期

8 云家洛;;应征信奇观[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8年05期

9 ;热血变装革命[J];少年人生(新干线);2003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山东经济学院课题组;董彦岭;;联合征信—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A];2005年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成果[C];2005年

2 马敏;;信贷征信制度研究:脉络梳理和趋势展望[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汪洋;;通过完善征信机制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潜;唐民皓;;个人信用征信研究[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3年

5 ;图片报道[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吴晶妹;;信用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制度安排[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7 王保树;;信用、信息和健全信用机制[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宣;信用体系建设应从征信起步[N];安庆日报;2005年

2 董政光;征信建设需要法规的支撑[N];金融时报;2004年

3 人民银行昆明市中心支行行长 杨小平;征信:金融生态的环境因素[N];金融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征信,怎样影响中国?[N];解放日报;2007年

5 赵燕;征信发展与标准同行[N];经济日报;2007年

6 人行海北州中支宣;征信标准化建设——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三)[N];祁连山报;2007年

7 人行海北州中支宣;征信标准化建设——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五)[N];祁连山报;2007年

8 人行海北中支宣;征信标准化建设——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六)[N];祁连山报;2007年

9 何鹏;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迫切需要制订统一的《征信法》[N];证券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菲;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中征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1年

2 郑玉如;论信用形成机制的法律问题——从法经济学视野的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487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87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a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