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前新青年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8-02-05 23:01

  本文关键词: 新青年 教育思想 工人教育 转变 出处:《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变。伴随着国家的内忧外患和民族的复兴要求,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面临着全面的转型和近代化。 在这场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知识界逐步打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无论从传播新思想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中国思想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十月革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廓清了道路。 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一本杂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新青年》。胡适评价《新青年》杂志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三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可见其影响力与作用。他传播的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在当时的青年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教育青年的作用。后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杂志。但是《新青年》杂志的发展也有个艰难的转型过程,期间经历了很多的磨合和分化。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刚开始只是凭借陈独秀一人之力惨淡经营,还是一个比较小的杂志,没有多大的名气。后来《新青年》杂志由上海迁往北京变成集体编辑,由北大知名教授轮流编辑出版,又首倡“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才暴得大名。读者群体不断扩大,期刊发行一再扩充,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刊物变成全国青年争相阅读的报纸。《新青年》杂志也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截至五四运动的1919年,《新青年》杂志共发行六卷,每卷六号。除第一卷在上海外,后几卷的编撰工作移至北京。《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中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希望,并以“民主”“科学”的理念为其鼓舞青年的核心。 在《新青年》的众多文章中,有一个时隐时现的主线,那就是“教育青年”。无论是在上海时的《青年杂志》还是迁到北京后,《新青年》作者群都贯穿了教育青年的理念。除了继续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外,他们还在具体的德育、体育、伦理、文化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细致的要求。此外,还有一期专门探讨教育方式的改进与改良。五四运动发生前,已经开始注意到工人运动与工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了理论上的突破。 五四运动以前,《新青年》杂志作者群已经开始发生了分化。其中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胡适的自由主义发生了分裂,在教育思想中都可见端倪。他们的分化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新青年》杂志开始观注工人教育、革命教育问题,为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总之,五四以前《新青年》教育思想的变化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些鲜明的特色。《新青年》不仅提出了很多影响后世的先进思想与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适应了中国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要求,对中国思想界乃至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变化在思想史上有其广泛的影响,对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根明;《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2 冯天瑜;《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王京生;《新青年》再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6期

4 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5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衔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静如 ,姜庆明 ,孙文建;《新青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齐鲁学刊;1983年02期

7 张宝明;“不谈政治”的悖说(1914──1919):对陈独秀“五四”政治心态的求解[J];学术界;1995年02期

8 杨义;;“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龚书铎,,黄兴涛;胡适与李大钊关系论[J];史学月刊;1996年01期

10 孙玉石;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1492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92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1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