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运动”中的陶希圣
本文关键词: 陶希圣 和平运动 汪精卫 出处:《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陶希圣在"和平运动"初期是一个不可或缺之人。由于陶希圣的存在,形成了这样两个链条:一条是周佛海等"低调"者通过陶希圣、胡适,将意见转达给蒋介石劝其和谈,陶、胡由陈布雷引见给蒋介石;另一条"低调俱乐部"通过陶希圣与汪精卫交换意见;2.陶希圣参与筹建艺文研究会,从事"和平"理论的宣传;3.追随"和平运动"领袖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后,陶希圣虽然认为"主和无罪",但反对另立政府,并不断规劝汪精卫,成为"和平运动"中的少数派而被孤立;4.从陶希圣萌发去意到逃离"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意义。展现1937年7月到1940年1月初,作为"和平运动"理论的提出者和积极实践者之一的陶希圣参与与退出"和平运动"的过程。
[Abstract]: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1. Tao Xisheng was an indispensable pers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eace Moveme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ao Xisheng, two chains have formed: one is that Zhou Fohai and other "low-key" people pass through Tao Xisheng, Hu Shi, Convey his opinions to Jiang Jieshi to persuade him to negotiate, Tao and Hu were introduced by Chen Bulei to Jiang Jieshi; another "low-key club" exchanged views through Tao Xisheng and Jiang Jieshi. 2. Tao Xisheng participated i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rt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Society. After following Wang Jingwei, the leader of the "Peace Movement," leaving Chongqing, Tao Xisheng, although he believed that "the Lord is innocent", opposed a separate government, and constantly exhorted Wang Jingwei. The significance of becoming a minority in the Peace Movement, from the germination of Tao Xisheng to the escape of the Peace Movement, the Kao Tao incident, from July 1937 to the beginning of January 1940, As one of the initiators and active practitioners of the Peace Movement, Tao Xisheng participated in and withdrew from the Peace Move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秋苇;陶希圣与“低调俱乐部”、“艺文研究会”[J];民国档案;1992年03期
2 孟端星,左永平;也谈陶希圣与“和平运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余文祥;陶希圣随汪反汪的前前后后[J];武汉文史资料;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春燕;抗战全面爆发前蒋汪民族失败主义之比较[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贾熟村;;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孟端星;剖析汪精卫逃离重庆成立“新政府”的行动计划[J];沧桑;2005年01期
4 顾碧;;三十年代“联合”上海支局在华宣传和情报工作[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5 武军礼;;阿班何以“最为杰出”[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6 左双文;;《塘沽协定》后蒋介石的对日妥协外交[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7 文俊雄;;国民党战时对外宣传与南京大屠杀真相传播研究[J];民国档案;2008年01期
8 张瑞安,张文海;教育视角下汉奸问题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04期
9 刘作忠;;陶希圣: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先驱[J];湖北文史;2012年01期
10 徐惊奇;张孟娇;;阿部内阁时期汪伪政府未能建立的原因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管玉婷;;近代中国的跨国社团——以中国扶轮社沪、宁分社为中心[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2 张静;;太平洋国际学会与1929~1937年间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以金陵大学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3 金以林;;汪精卫与国民党的派系纠葛——以宁粤对峙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守业;国民党改组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年
5 潘健;汪伪政府财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生;上海居、大不易[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生;“上海居、大不易”[D];复旦大学;2008年
9 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钟瑾;迷失在权力的漩涡[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炎辉;日汪条约关系研究(1940-1945)[D];南京大学;2011年
2 于玉霞;“广田三原则”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春红;汪精卫和广东省教育会(1921-1924)[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许莹莹;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陶希圣评传[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罗;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统战政策[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晓靖;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段智峰;蒋介石与汪精卫在二次合作格局下的斗争与合作[D];浙江大学;2009年
9 金道林;论理性自由主义者的民族情感及其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彬;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泓;书生论政是书生——真实的陶希圣[J];书屋;2005年08期
2 李杨;;有关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问题的探讨[J];学术研究;2008年10期
3 许莹莹;;试析陶希圣青少年时代成长的若干条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4 方秋苇;陶希圣与“低调俱乐部”、“艺文研究会”[J];民国档案;1992年03期
5 朱守芬;《食货半月刊》与陶希圣[J];史林;2001年04期
6 范泓;;陶希圣:公竟渡河之悲剧[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3期
7 范泓;;从《重说陶希圣》想到的——知识与权力的两难[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2期
8 李杨;范泓;;“公竟渡河”之悲剧——陶希圣从政之痛[J];领导文萃;2009年24期
9 阿里夫·德里克;翁贺凯;;陶希圣:变革的社会限制[J];政治思想史;2011年02期
10 陈谦平;首鼠两端的投机文人──陶希圣[J];历史教学;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洪岩;;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会的论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杨;陈独秀的“最后见解”[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莹莹;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陶希圣评传[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逄丽丽;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陶希圣[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杨君君;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潮流中的点滴:陶希圣政治思想探析(1928-1949)[D];山东大学;2014年
4 李晓靖;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0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2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