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东渐:近代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本文关键词: 近代工程学 工程知识与技术 西学东渐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6、17世纪,中西传统技术开始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技术朝着"技艺"的方向发展,而西方传统技术则与近代科学越走越近,并最终于18世纪中叶相结合,促成了近代工程学的诞生。与近代大多数学科门类一样,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通过来华传教士逐渐传入中国,吸引了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注意。实际上,早在近代工程学诞生以前的晚明时期,中西传统"工程"技术之间就有过短暂接触,以王征为代表的少数文士已经开始关注西方"工程"知识与技术,并留下了《奇器图说》这样的重要译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时的中西"工程"交往,范围不大,效果也并不理想。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西方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投身其中,形成了大量与工程学相关的译著和著作。得益于此,近代工程学教育也逐步兴起,本土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涌现,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代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工程学的发端,成为对近代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Abstract]: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technology began to develop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Chines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skill", while Western traditional technology came closer and closer to modern science and finally combined in the middle of 18th century. Like most disciplines in modern times, Western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were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missionaries to China,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native intellectuals. As early as the late Ming period before the birth of modern engineering, there was a brief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 few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Wang Zheng, had begu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estern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engineering"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re limited in scope and the results were not satisfacto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Western modern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on a large scale,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native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participate in it, forming a large number of translations and works related to engineering. N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the leve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spread of modern western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promot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It became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social progress.
【作者单位】: 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聂馥玲;;晚清科学译著《重学》传入的经典力学知识及其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年04期
2 聂馥玲;郭世荣;;晚清西方力学知识体系的译介与传播——以“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存朴;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4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7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杜静施;;浅谈吴敏树的诗文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张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10 陈京;陈文;杜恩明;;试论魏源经济思想中的资本主义倾向[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程柳;;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及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武际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7 朱玖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与中西文化交流[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8 金燕;;圣约翰大学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9 张剑;;上海近代农业科技的繁衍与社会变迁[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10 张敏;;晚年王韬心影录——介绍王韬散见书札文稿[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现U,
本文编号:1522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2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