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以来 科学技术 农业生产 影响 出处:《农业考古》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种子革命、化肥的使用、农药的使用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为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应遵循"趋利避害,转害为利"的原则,减少这种影响的负面作用。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manifested in: the seed revolution,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advantages and avoiding harm, turning harm to profit", so a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is kind of influence.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化生学院;
【分类号】:S-1;K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兆良;肥料与农业和环境[J];大自然探索;1998年04期
2 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05期
3 孙永波;;中国农药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及对策浅谈[J];农药市场信息;2012年23期
4 韩永奇;;2013,农药业拐点出现之年——关于2013年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药市场信息;2013年07期
5 张冰;王冬;;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生产发展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俊芬;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2 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吴建富;潘晓华;;稻田土壤中氮素损失途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4 李贵春;邱建军;尹昌斌;;聊城市耕地退化经济损失计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6期
5 钟钰;秦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6 孙秋霞;高齐圣;;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政策差异[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7 黄振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发展——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实证与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8 王桂荣,王慧军,陶佩君;河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结果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9 常智慧,韩烈保;高尔夫球场施用农药化肥对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2年04期
10 许玉粉;耿玉德;;吉林省延边林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志梅;刘杨;薛世川;;浅析腐植酸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陶红军;冯中朝;;湖北省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钟钰;秦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与政策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孔荣;王亚军;;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韩烈保;常智慧;;高尔夫球场与环境[A];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张玉梅;刘凤伟;刘丽娜;;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区域优化配置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勇开;中国香蕉生产技术的经济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2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少先;施肥对稻田湿地土壤碳氮磷库及其相关酶活变化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孙秋霞;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控制图性能评价及应用[D];青岛大学;2011年
6 张本飞;农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贾士靖;农业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8 赵海燕;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胡少华;政策、制度、技术与江苏棉花产业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培先;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娜;甘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姗姗;不同施肥与种植模式对白洋淀周边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利伟;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晓玲;福建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李东涛;新疆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张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合理施肥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苏岚;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伍清亮;福建省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班红勤;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尉元明,朱丽霞,康凤琴;甘肃不同生态区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04年01期
2 蒋兴红;;再议农业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J];中国农机化;2010年03期
3 王朝辉,宗志强,李生秀,陈宝明;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J];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4 王长安,陈师正;抓住体制转型机遇 推进农业技术革命[J];经济经纬;1999年04期
5 王正;;现代科技革命兴起的必然性新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张桃林,赵其国;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7 刘珊;孙宏亮;郜学军;钟亮;黄二良;;公路占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吕家珑,张一平,王旭东,赵高霞,张春惠;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9 唐春红;科技革命与我国农业发展[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张厚tD;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 Ⅰ.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道华;;农业现代化讲座(二)[J];辽宁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2 白成云;;实施农村技术承包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3 秦蕴珠;引进农机 为我所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7年06期
4 万桃涛;;东汉时期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J];农业考古;1993年03期
5 王思明,张小玉;中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比较与分析[J];古今农业;1997年02期
6 李凤民;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1999年05期
7 吴凯,唐登银,谢贤群;黄河下游水量变迁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1999年01期
8 穆月英;日本农协发展的新动向——基于对鸟取县的实际调查[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年Z1期
9 李素英;;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利弊[J];甘肃农业;2007年07期
10 任志永;;略谈几种管用的促进农机化推广方法[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汝魁;;科学技术经济问题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2 刘盛纲;;太赫兹(Terahertz)波科学技术[A];2002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路甬祥;;科学技术百年的回顾与展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王忠伟;;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李凤民;;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范秀英;;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7 黄琴琴;;运用科学技术发展旅游[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8 吕潇;;浅谈对学术交流的几点认识[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薰华;;社会和谐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10 卢希悦;;科学技术是创造价值财富的巨大源泉[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媛华;科学技术贯穿三峡工程10年建设[N];中国电力报;2004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发挥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N];光明日报;2004年
3 记者 王坤宁;《汉英科学技术辞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记者 郭如山;吉林省召开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记者 潘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举办科学技术与我国自主创新学习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6年
6 宋俭;我省确定价款找矿监理单位[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7 田惠生教授;坚持“苗圃”定位 实践自主创新[N];西安日报;2006年
8 中共宜昌市委书记 李佑才 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有明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焦红 三峡开发总公司科技委高工 史振寰 市农科所副所长 费甫华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谭卫国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陈蓉 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 庄光明 伍家岗区委书记 蔡建国 市科协副主席 曾勇 五○二所研究员 姚华舟 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 杨晓勤 宜昌燕狮科技公司董事长 燕相彪 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科技开发部主任 张华成 宜昌黑旋风锯业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副所长 李仁德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赵儒铭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曹水兵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调研员 吴世泉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李丽娥 七一○所副所长 汪东平 三峡大学校长助理 邹坤 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李军 市社科联联副主席 韩永生 李迎鑫 整理;自主创新 不辱时代使命[N];三峡日报;2006年
9 何锬坡;“龙神班”创造100%就业率[N];珠海特区报;2007年
10 昌都县宣;春回大地 播种希望[N];昌都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银凤;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培先;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4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成立;科技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困境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7 宋黎;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系统分析及实现途径[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铁林;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的崛起[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花如;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牛先锋;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角度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倪水雄;辅助生殖技术与生育文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魏央;论传教士对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科技发展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4 汤平;永远的警示[D];四川大学;2005年
5 聂微菁;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唐靖云;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评析[D];武汉大学;2005年
7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8 林荣;基于技术预见的和谐社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运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9 孙,
本文编号:1524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2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