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改革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 王韬 政治改革思想 经济改革思想 军事改革思想 外交思想 教育改革思想 一夫一妻思想 口岸知识分子 出处:《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中的特殊群体,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对象。王韬作为晚清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其改革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改革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韬的特殊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这个群体中有着区别于其他早期维新人物的独有特征。从早期的屡试不中,到投书太平天国,从逃亡香港,到游历欧洲和日本,在这过程中,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逐步向近代改革思想转变,表现出中国早期维新知识分子的特殊心路历程。王韬一生著述颇丰,其改革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韬改革思想包括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民富带动国富,军事上强调实现武器装备近代化,训练适合近代战争的士兵,并建设近代海防,外交上提出保护海外华人,中外联合防俄策略以及以和免战、以战促和的近代外交思想以及改革教育和人才选拔机制,一夫一妻制思想等多个方面。本文从史学角度出发,力图运用诸多资料对王韬改革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适当的评价。同时对以王韬为典型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的特征、矛盾心理以及社会贡献进行研究和评价。
[Abstract]:As a special group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arly reform thinkers of China have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object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thought. Wang Tao was a famous early reform think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political commentator in the history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China. His reform though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reform thought. Wang Tao'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makes him hav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group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early innovators. To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from flight to Hong Kong to travel to Europe and Japan. In the process, his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 gradually changed to modern reform thought. Wang Tao's reform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Wang Tao's reform thought includes advocating the study of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in politics. Adopting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dvo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rich, and militarily emphas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the training of soldier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war, and the building of modern coastal defense, and diplomatically proposing to protect the overseas Chinese. The strategy of Sino-foreign joint defense against Russia, the modern diplomatic thought of promoting war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alent selection mechanism, monogamy and so on.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a great deal of data to study Wang Tao's reform thoughts and to evaluate Wang Tao's early port intellectuals' characteristics,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兰;;中国近代言情小说中的异国恋叙事[J];求索;2011年06期
2 刘永文;;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近代上海租界诗[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3 ;新识[J];看历史;2011年07期
4 王开玺;;龚孝拱引导英军焚掠圆明园考论[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朱美禄;;晚清游历记录中的詹九五[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海麟;;王韬遗墨[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2 张敏;;晚年王韬心影录——介绍王韬散见书札文稿[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3 熊月之;;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4 萧永宏;;《_"园文录外编》的版本问题[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5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6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7 郑海麟;;王韬、黄遵宪与日本冈鹿门的文字因缘[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8 房奕;;莆田妈祖文化在上海的传播[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韦泱;;纸墨香伴七十载——记丁景唐编辑出版生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10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珞 珈;王韬:笃信“循环”办报立言[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谭啸;王韬:甘做医院“参谋”[N];计算机世界;2009年
3 实习生 张静;金融硕士遭遇行业严冬[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4 陈平原;淞隐漫录[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卫茂平;王韬译《祖国歌》原作者的发现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革新;东学西渐的中国先行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建设新常州 实现新跨越[N];常州日报;2006年
8 张伟;不做客人做主人[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9 黄幸媛 孙锐;气科院再聘兼职首席研究员[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赵靖;走出健身五大误区[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代顺丽;王韬小说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少清;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D];南开大学;2009年
5 闫俊侠;晚清西方兵学译著在中国的传播(1860-1895)[D];复旦大学;2007年
6 魏明扬;姚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艳;从《_"园文录外编》看王韬的政论特色[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侯昂妤;王韬:中国在“地球合一之天下”中的地位与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4 凌宏发;王韬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党月异;论王韬的文言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莉萍;从东方到西方:王韬文言小说的异域文化想象[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韵;王韬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8 于潇;王韬主持格致书院的改革尝试[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窦琳;王韬科学技术观探微[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夏红娣;文化认同和自我建构的两种方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6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2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