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农业政策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农业政策 农业实践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陕甘宁边区前身是西北苏维埃根据地,既是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领导了中国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要的阶段,可见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对陕甘宁边区的研究进入了了一个高潮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而且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内容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工业、金融、财政、税务、盐业、矿业等各个方面。农业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传统产业始终在中国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与实践始终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领域。原因如下:一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使然;二是试图从历史中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参考和依据。 陕甘宁边区农业政策与实践研究主要从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政策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和当代史学的发展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深入探究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局部尝试推进农业生产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对当今社会的贡献率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下降,但是当代中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战略地位依然没有改变,重视农业历史的研究,发展现代农业,其价值取向和思维路径是一致的,因而依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Abstract]: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formerly known as the northwest Soviet base area, is not only the foothold of the Central Red Army but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an'an for 13 year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l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wo important stages,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earch o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high tide. The research fields mainly focus o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ffairs and culture. Social and other fields, but also achieved a number of fruitful resul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has been a key area of academic research, covering agriculture, forestry, water conservancy,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finance, finance, taxation, salt industry, Agriculture,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Chinese society, has always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Chinese society. With the widening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many scholars.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basic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second, trying to find a reference and basis from hist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period.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land system,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Marxism.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probes deeply into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government of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in trying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part. For the new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more mature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With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e to the current society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 but the basic and strategic 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griculture has not changed. It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and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5;S-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长秋;走向新中国的第一步——记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J];党史纵横;1996年03期
2 方克勤 ,杨永华 ,李文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J];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3 米世同;刘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4 孙业礼;;论抗战时期移民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的“待遇”[J];党建;1993年04期
6 谢秀丽;;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就——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评介[J];历史教学;2006年09期
7 谢秀丽;;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就——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评介[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李树江;;简论陕甘宁边区的回族革命歌谣[J];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9 雷云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族宗教工作[J];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02期
10 赵文;试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匪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艳玉;;党从延安走向全国执政[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扬;;中外记者参观团眼中的陕甘宁边区[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5 梁星亮;宋炜;;中W共u#炶在延安fB期局部W髡衖私ê蛫缟鏶的[鎺和}摎W[A];“弘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武娟;;浅谈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花海洋;沙宁;;《讲话》前后的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河清;;陕甘宁边区民办小学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李春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能力探析——以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个案考察[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首发式暨座谈会会议记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八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涌;市场沟风云录:“总后方”陕甘宁的再突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记者 刘西英;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3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下)[N];人民日报;2007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杨圣泉;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N];重庆商报;2005年
5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待续)[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记者 洋夏 通讯员 惠兴文;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修复竣工典礼在延安举行[N];西部法制报;2006年
8 记者 王连印;做好修复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胡正平;庆阳赋[N];光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燕萍 通讯员 谭晓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再现当年风貌[N];陕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欧阳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6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8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9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10 霍雅琴;陕甘宁边区政府体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对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3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霞;试论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耿磊;传统的延续与改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梁海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志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建设[D];四川大学;2002年
9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0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5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