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国通过西北地区的对华军事援助

发布时间:2018-03-02 12:52

  本文选题:抗日战争 切入点:军事援助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依仗军事优势,对我国展开大规模进攻。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中国抗战变得异常艰苦,急需得到军事援助,积极寻求国联的支持。因此接受外援的国际交通路线显得十分重要。 抗战初期,中国所需的外援物资主要是通过东南沿海接运。广州、武汉失守后,沿海主要城市及港口,大部分铁路被日本控制,海上运输被封锁。西南、西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是国民政府接受外援的主要通道。抗战时期,经新疆地区运输盟国军援的路线主要有三种类型: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驿站运输(简称驿运)。 公路运输线是西北新疆通往苏联的主要线路,以苏联中亚地区的阿拉木图为起点,由霍尔果斯入境,经乌苏、迪化、吐鲁番、哈密,至星星峡出新疆至甘肃兰州。同时,中苏间的航空运输线随之开通。1939年自苏联阿拉木图至新疆哈密的航空线建成。新疆在伊犁、乌苏、迪化、奇台、哈密设立航空站,保障苏联的作战物资运往抗战前线。同援助物资一起到达的,还有苏联空军志愿队,他们驾驶飞机直接飞往中国内地参加对日作战。 驿站运输是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抗战时期,铁路、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新疆地区的交通设施落后,为接受美国的部分援助物资,国民政府决定恢复驿运。1944年国民政府开辟中印驿运线,从印度的列城出发,翻越喀喇昆仑山口,将物资驿运到新疆叶城。然后再用汽车转运至兰州。 1941年苏联出于自身考虑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而后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顾及,遂中止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成为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国家。此后,盟国对华军援也有部分通过新疆,但新疆不再是盟国军援的主要路线。
[Abstract]:In 1937, whe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roke out, Japan, relying on its military superiority, launched a large-scale attack on our countr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war,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ecame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it was in urgent need of military assistance. Actively seek the sup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China's foreign aid was mainly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outheast coast. After the loss of Guangzhou and Wuhan, most of the railways in major coastal cities and ports were controlled by Japan, and sea transportation was block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orthwest region became the main rear area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receive foreign aid.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re we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routes for transporting allied military aid through Xinjiang: road transportation, air transportation, post transportation (abbreviated as post transportation). The road transport line is the main route from northwest Xinjiang to the Soviet Union, starting from Almaty in Central Asia of the Soviet Union, entering from Horgos, passing through Usou, Dehua, Turpan, Hami, and Xingxing Gorge out of Xinjiang to Gansu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ir transport lin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n opened. In 1939, an air route from Almaty, USSR, to Hami, Xinjiang, was established. Xinjiang set up aviation stations in Yili, Wusu, Dehua, Qitai and Hami. The Soviet Union's war supplie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front line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along with the aid supplies arrived the Soviet Air Force volunteers, who flew directly to the mainland of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Post transport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railways and highways were severely damaged,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in Xinjiang were backward. In order to receive some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4,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pened the Sino-Indian post transportation line, set out from the city of Leicheng in India, crossed the Karakoram pass, transported the material post to Yecheng, Xinjiang, and then transported it by car to Lanzhou. In 1941, the Soviet Union signed the Soviet-Japan neutrality Treaty with Japan for its own sake. After the Soviet-German War broke out, the Soviet Union stopped its military assistance to China because it had no time to take it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ted States passed the "Lease Act" and became a major aid count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ince then, some of the allies' military aid to China has passed through Xinjiang, but Xinjiang is no longer the main route of allied military aid.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文宁;;国民政府的漫漫求援路[J];百科知识;2011年14期

2 张勉励;;中国援越历史回溯[J];世界知识;2011年13期

3 钱亚平;;“请求我给予”“要求我援建” 新中国援助了谁[J];人物画报;2011年12期

4 仲华;;论周恩来在抗美援朝出兵决策中的历史作用[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5 石建国;;董霖:命运与蒋介石内战相捆绑[J];世界知识;2011年13期

6 曹曦;;论战后(1951~1965)美国对台教育援助[J];学术探索;2011年03期

7 陈旭;;国民政府外交的历史探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8 闫永雪;;“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毛泽东致新年献词[J];中国档案;2011年08期

9 陈永祥;;论抗战时期宋子文的美援外交思想[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黄诗玉;;李济深与北伐战争[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百家;;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彪;;战后初期美国政府与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及其影响[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3 杨婉蓉;;1947年魏德迈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4 石冬明;王圣祯;;抗战初期苏联对华外交[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5 王祥玉;;略论杜鲁门主义[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6 胡博;;略述国民革命军陆军师之变革[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7 娄亚萍;;对外经济援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胡澎;;日本侵略战争期间的军国主义妇女团体[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9 李国涛;;打开尘封历史的两本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10 若松宽;;十七世纪中叶的卡尔梅克族与东突厥斯坦[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良勇;美叫停对黎军事援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舒运国;和平才是正确选择[N];人民日报;2008年

3 黄培昭;美以强化军事合作[N];人民日报;2007年

4 俞懿晗;布什:蒙古有美国这个朋友![N];东方早报;2005年

5 赵远方;波美反导谈判漫长的博弈[N];工人日报;2008年

6 记者谭卫兵、严锋;美终止对三十五国军援[N];人民日报;2003年

7 张源培 冯武勇(记者 张源培);哥总统:如有诚意,2天足够解决洪都拉斯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徐玲德;波兰盼讨伊战“红利”,布什敷衍以对[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记者 张金海;格鲁吉亚总统发狠话,格俄又起纷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斯里兰卡缘何“远水救近火”[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姜淑令;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政策研究(1967-1988)[D];复旦大学;2008年

3 官进胜;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为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程皖;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洪丰;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丽瑞;盟国通过西北地区的对华军事援助[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缑会玲;南斯拉夫寻求美国援助的缘起和经过(1948—1953)[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刚;冷战后美国对印度军事援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高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湾的援助政策[D];暨南大学;2006年

5 谢小芳;欧洲援助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D];渤海大学;2012年

6 耿艳;冷战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7 范淑杰;韩国经济发展(1945-1980)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蒋军亮;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1953-1961)[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施伟强;美国对台湾军备转移之研究(1949-2007)[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李祥春;冷战初期美国对希腊的援助政策(194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56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56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