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工业内迁与重庆城市化进程研究
本文选题:抗战时期 切入点:工业内迁 出处:《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开始全面抗战。随着上海、南京的陷落,10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战略转移到重庆。与此同时,东部沿海沿江地带的工业为了发展战时生产、支持抗战,也纷纷迁往大后方,这一事件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战时工业内迁,主要迁往地以四川为主,而又以重庆为中心,因而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西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内迁到重庆的工业,作为中国经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陪都的持久抗战,乃至全国的持久抗战,也有很强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战时内迁工业在重庆的分布格局,加速了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为新时期重庆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并对战后的重庆城市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战时内迁到渝的工业进行总体分析,梳理、总结它们在重庆的独特发展历程,并以重庆两江新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阐述战时内迁到渝工业对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全文主要分成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概括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城市化等相关概念的解释。 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相关情况,包括工业内迁的时代背景、重庆所具有的西部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内迁工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战时内迁工业对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包括重庆工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等方面。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战时内迁到重庆的工业对重庆两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及两江新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梳理文章的脉络,总结重庆战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Abstract]:After the "July 7th" incident in 1937, the Chinese nation began an all-out war of resistance. With the fall of Shanghai and Nanjing, in October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strategically transfer to Chongqing.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develop wartime produc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Support fo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lso moved to the rear, this incident known as the Chinese industry, "Dunkirk." During the war, the internal relocation of industry mainly took Sichuan as the main place and Chongqing as the center. Therefore, i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west re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southwes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nomic war of resistance, it also played a very strong supporting role in the protracted war of resistance in the accompanying capital at that time, and even in the protracted war of resistan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More importantl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ternal relocation industry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It accelerates the urbanization of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an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industry in the new period,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ongqing after the war.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dustries that moved to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time, summarizes their unique development course in Chongqing, and tak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angjiang New area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relocation of Chongqing industry to Chongqing's urbaniz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war.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text and 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 it introduces the reason, the backgrou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urbanization and so on. The bod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releva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al migr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al migration, the location superiority of Chongqing's western cities,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l relocation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relocation industry 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ongqing, includ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industry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industry moved to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two rivers in Chongqing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area of the two rivers. The conclusion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combing the context of the article, summing up Chongqing's wartim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旭阳;论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工业的内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罗晓东;抗日时期大工业内迁对西南经济的影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03期
3 季荣臣;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西迁与西部的开发[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杜欢;;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对陕西经济的影响[J];传承;2009年22期
5 李仲明;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内迁与西部开发[J];北京观察;2005年08期
6 黄立人 ,张有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内迁初论[J];历史档案;1991年02期
7 赵珂;;抗战时期举办的战时兵险及其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9 徐旭阳;论抗战初期战区工业的内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何志虎;试论宝鸡城市发展的特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扈万泰;王力国;;1949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演变——兼谈城市意象转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秉扬;;近代中国西部开发动因与效益介析[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梁士刚;;试论抗战前期民营工业的内迁及其发展[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牛叔文;;“点轴开发模式”与西北区域经济的发展[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葛祥邻;;宝鸡的得名和出名[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章征涛;祁蕊;;主动还是被动——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思考和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玲;严丹;;试论明代贵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8 李义敢;唐新文;赵世坤;;昆曼经济带(云南部份)发展规划建议[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9 刘雯;盛红;;关于山东省构建海洋旅游经济带的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书华;王忠静;;西南山区小流域观光经济带模式设计[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夏元;重庆城市化 应保留“渝派”建筑[N];重庆日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龙凤;重庆城市化建设扩版[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雷弟明;重庆城市化建设提速[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王根芳;试论加快重庆城市化进程[N];重庆日报;2001年
5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谢国忠;环渤海经济带的阴影:污染[N];证券日报;2004年
6 赵胜利;“哈大齐经济带”重在科学规划[N];黑龙江日报;2005年
7 邹建锋;奥运给经济带来什么?[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8 记者杨健;专家为西部开发划定重点[N];人民日报;2003年
9 路长青 台俊民;加快大运经济带小城镇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3年
10 史崇高;道真奋力构建黔渝经济带“桥头堡”[N];贵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范晓林;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赵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曹邦英;产业集群成长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魏丽莉;甘肃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战时工业内迁与重庆城市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张斌;论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及其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大华;重庆城市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王利霞;钢铁工业内迁对抗战大后方经济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瑜;重庆城市化进程及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6 严余伟;成渝经济带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李宜财;泛长白山地区经济的整合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文婷;新疆天山南坡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卢云;四川中部南北线经济带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1950—2000)[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非荼娟;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云南的社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1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6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