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转型:1941~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劳动互助

发布时间:2018-03-03 21:45

  本文选题:陕甘宁边区 切入点:劳动互助 出处:《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40年,面对延续中央苏区的互助模式不被民间所接受的困境,边区政府及部分基层政权就如何组织民间集体互助生产进行了探索,其中基层政府利用民间旧有互助形式进行集体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影响着中共中央对于民间旧有互助形式的重视与提倡。自1942年起,边区政府开始明确提倡扎工、变工等民间互助形式;《解放日报》也刊发文章,宣传民间旧有互助,并借此来激发民众的生产热忱。1941~1942年边区政府对互助组织模式的探索,不仅为毛泽东互助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实践基础,而且对1943年后农业新式互助组织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Abstract]:In 1940, in the face of the dilemma that the pattern of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was not accepted by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 and some grassroots governments explored how to organize the production of collective mutual assistance among the people. Among them, grass-roots governments have made use of the old forms of mutual assistance among the people to carry out collective labor, which has affected the impor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old forms of mutual assistance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1942, the governments of the border areas have begun to explicitly advocate the regulation of labor. "Jiefang Daily" also published articles to publicize the old mutual aid among the people, thus stimulating the people's enthusiasm for production. From 1941 to 1942,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explored the pattern of mutual aid organizations. It not only laid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Mao Zedong's theory of mutual aid, but also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new mutual aid organizations in agriculture after 1943.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F329;K26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越;倪进;;抗战时期毛泽东农业互助合作思想之考察——以陕甘宁边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J];中国农史;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红;周丽玲;;革命根据地农业生产互助组织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2 何伟福;;抗日根据地合作社述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3 赵晓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4 郑然;侯甬坚;;1957年版《陕甘宁盆地植物志》评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海军;;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运动历史考察[J];党的文献;2010年05期

6 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个案看延安另类实践中的身份政治[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3期

7 王纪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政策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满永;;革命形象的重塑——建国前后皖西北地区救灾过程解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1期

9 钱文亮;;都市、群众与新文学的“运动”形式[J];都市文化研究;2005年00期

10 刘晓乾;;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思想[J];党史文苑;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东;;中共革命史上的县长本色——基于陕甘宁边区县长为中心的考察[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程朝云;;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奔赴陕甘宁边区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3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张神根;;中国共产党致力改善民生的90年[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5 郝诗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及其实践:1945-2012[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宋广奇;当代中国反腐模式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肖秀娟;民国律师执业活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杨吉安;权力、话语与社会控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村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夏雪梅;《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评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胡丽明;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边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胡杨;抗战时期延安南区合作社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马广兴;延安时期光华农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田应渊;作为经历、想象和叙述的历史[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韩晓春;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闫庆生,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年03期

2 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J];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王晓荣;李斌;;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方克勤 ,杨永华 ,李文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J];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4 曾长秋;走向新中国的第一步——记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J];党史纵横;1996年03期

5 米世同;刘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6 王维远;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简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7 孙业礼;;论抗战时期移民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8 梁星亮;;几位国民党将领在陕甘宁边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9 赵文;试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匪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袁武振,郝琦;国际友人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抗战的贡献[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杨扬;;中外记者参观团眼中的陕甘宁边区[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李春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能力探析——以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个案考察[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程朝云;;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奔赴陕甘宁边区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7 梁星亮;;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8 ;《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首发式暨座谈会会议记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八集)[C];2009年

9 尚微;;陕甘宁边区推广新文字运动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樊为之;;陕甘宁边区建设及其对新十一旅的影响[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下)[N];人民日报;2007年

2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杨正发;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N];民主协商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向萌 整理;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N];经济日报;2011年

5 秦立海;“雷击事件”与大生产运动[N];协商新报;2005年

6 记者 谢安聪;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暨陕甘宁边区保育院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N];延安日报;2008年

7 中共庆阳市委书记 黄选平;庆阳老区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N];陇东报;2005年

8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上)[N];人民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玉平;我的青春我的抗战[N];宁夏日报;2010年

10 祝彦;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土改(下)[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欧阳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德廷;抗日根据地肃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艳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霍雅琴;陕甘宁边区政府体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王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志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建设[D];四川大学;2002年

4 梁海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耿磊;传统的延续与改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李秀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法建设初探[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李兴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传播[D];四川大学;2002年

8 宋美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宗教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温金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D];河北大学;2006年

10 陈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边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2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62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