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1945年初的国共谈判——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选题:蒋介石 切入点:中共 出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45年初,国共双方刚经历一次不成功的谈判,复又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撮合下,迅速坐在一起,进行新一轮的谈判。但此次谈判,国共双方均无诚意,目的亦不在解决多少实际的问题,而是在特定的国内外形势下,双方很有默契的一场"假戏",最终因雅尔塔会议的结束提前终止。循着这一途径透析,不难发现谈判过程中蒋介石背后的"美国影子",这决定了谈判的实际内容和走向。而中共也是另有所谋。通过对此次谈判的深入解析,可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理解。
[Abstract]:In early 1945,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had just experienced an unsuccessful negotiation, and again, brokered by the US Ambassador to China, Hurley, quickly sat together for a new round of negotiations. However, neither the KMT nor the Communist Party was sincere in this negotiation. The purpose is not to solv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but in a specific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the two sides have a very tacit understanding of a "fake play", which was eventually terminated earlier becaus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Yalta meeti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shadow of the United States" behind Jiang Jieshi in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which determines the actual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the negotiation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lso have other plan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alks,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is perio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牛军;赫尔利与一九四五年前后的国共谈判[J];近代史研究;1986年01期
2 陶文钊;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J];近代史研究;1987年02期
3 邓野;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J];近代史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立海;近二十年重庆谈判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2年06期
2 陈世阳;;罗斯福时代(1932~1945)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真;赫尔利接受中共五点建议析疑[J];近代史研究;1988年02期
4 陶文钊;对《赫尔利接受中共五点建议析疑》的商榷[J];近代史研究;1989年06期
5 虞和平;;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6 徐蓝;;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30年[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9年00期
7 舒文;;“二战”后中共对国内外局势发展所取对策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8 李华强 ,吴春英;美援与中国抗战[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李默海;;国民党“以党治国”实践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李默海;;国民党训政失败的原因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陶文钊;;试论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历史必然性[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武汉大学;2007年
3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媛;赫尔利使华时期蒋介石与美国在国共谈判中的合作与分歧[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球云;抗战胜利后民盟与政治协商研究(1945-1949)[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明照;孙中山、毛泽东宪政思想比较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玲;战后初期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问题新探(1945—1949)[D];暨南大学;2006年
5 罗玉兰;重庆谈判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谭忠艳;1945年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战略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田颂文;论“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宪政运动中的承启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宫剑;抗战时期美国援华过程中的日苏因素[D];安徽大学;2012年
9 高建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成就的宣传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广伟;;1949年国共谈判破裂的必然性[J];兰台世界;2008年20期
2 王志刚;;八路军番号由来[J];半月选读;2010年19期
3 刘丕林;;没有成功的国共谈判[J];读书文摘;2008年03期
4 祝伟坡;;辽沈战役中的蒋介石和卫立煌(上)[J];乡音;1995年01期
5 丰采;;蒋介石临终密录[J];发现;2007年12期
6 范小方;毛磊;;蒋介石曾与中共谈判 蒋经国甘做台湾省长[J];金秋;2008年06期
7 范小方;毛磊;;蒋介石曾愿携旧部回归大陆[J];报刊荟萃;2010年07期
8 高继武;刘强;;陈仪、汤恩伯反蒋案[J];文史月刊;2010年11期
9 魏宏运;;1947年中国内战的惊人发展[J];历史教学;1988年05期
10 黄加佳;;重庆谈判:蒋介石欲扣押审判毛泽东[J];报刊荟萃;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义彬;;南京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王忠越;;毛泽东在解决皖南事变中的斗争艺术[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李玉贞;;蒋介石《苏俄在中国》俄文版在俄再版[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4 张胜男;;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5 申明甫;白志钧;苏廷瑞;杨中州;;被扣在西安新城大楼时的蒋介石[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6 安成日;;试论抗战时期蒋日“和谈”问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7 杨奎松;;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章百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9 罗敏;;1924~1927年邹鲁与蒋介石关系探微[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10 马振麟;;“双十二”擒蒋始末[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伟;蒋介石在上海发迹二三事[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孙武;胡宗南的“西北梦”[N];中国档案报;2003年
3 田迎五;蒋介石的四次北平之行[N];中国档案报;2002年
4 韦晓萍;蒋介石去台湾前在大陆的最后7天他曾对自己的部属说:“台湾是中国的!”[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梁 实习生 许桐珲;重庆陪都无可再退[N];南方周末;2005年
6 王江涛 孙鹏达;蒋介石的德国军事总顾问[N];团结报;2002年
7 张虎林;毛泽东舌战蒋介石[N];中国矿业报;2000年
8 ;蒋介石逃台后进行的军事改组[N];团结报;2002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杨天石;谈蒋介石日记的真伪[N];北京日报;2008年
10 王玉英;蒋介石的三次“下野”之第二次[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2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宋梅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段智峰;蒋汪合作研究(1931-1938)[D];浙江大学;2012年
7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8 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7-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议学;从新生活运动看蒋介石的社会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俊红;1935-1938年蒋介石抗战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余本兰;战时蒋介石对美外交思想研究(1937-1945)[D];苏州大学;2008年
4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家强;1926—1937年蒋介石国家统一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王佳;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段智峰;蒋介石与汪精卫在二次合作格局下的斗争与合作[D];浙江大学;2009年
8 宋海儆;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初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光辉;理想与现实[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付玉旺;论国民党“二期北伐”到“九·一八”事变蒋日关系的演变[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62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6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