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被罢与中外报界舆论
本文选题:袁世凯被罢事件 切入点:英美媒体 出处:《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袁世凯被罢事件发生后,列强政府、清廷朝野、海外流亡党人对此反应强烈,其不同态度和立场在各自报纸媒体上得到鲜明的反映。英、美政府对袁世凯被罢深感惋惜和忧虑,与此同调,英、美报界力挺袁世凯。日本政府乐见袁世凯被罢,日本报界对袁世凯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英美和日本报纸媒体对罢袁事件的不同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国内朝野内外各派政治势力和海外流亡党人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事件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立宪派有些报纸赞赏载沣的罢袁行动,也有的为袁世凯鸣冤叫屈。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紧紧抓住袁世凯被罢的天赐良机,大造反袁舆论,必欲置袁死地而后快,以彻底扫除其政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革命派借机宣传革命排满的政治主张。
[Abstract]:After the strike of Yuan Shikai, the governments of foreign powe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posit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overseas exiled parties reacted strongly to this.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positions were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ir respective newspapers and media.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 deeply regretted and worried about the dismissal of Yuan Shikai. At the same tim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newspapers support Yuan Shikai.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s happy to see Yuan Shikai be disbanded, and the Japanese press has spared no effort to attack Yuan Shikai. The British, American and Japanese newspape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ncid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t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their interests in China. Political force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and overseas exiled parties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is incident to publicize their respective political propositions. Appreciating the Yuan strike of Zaifeng, There are also those who complain about Yuan Shikai's grievances and grievances.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a faction that tightly grasped the blessed opportunity given by Liang Qichao, rebelled against Yuan public opinion and wanted to kill Yuan and soon afterwards. The revolutionarie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propagate the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proposition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remove the biggest obstacle in their political path.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NKZXA1208)
【分类号】:K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建国;;近代北京报界公会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崔志海;;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1年06期
3 李永胜;;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事件新论[J];历史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杨琥;;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王天根;;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的政治氛围与青年思想动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岳谦厚;田明;;舆论传媒、社会动员与权益博弈——1922年北京政府邮资加价风波之考察[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5 欧阳跃峰;唐廷枢: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陆春晖;;《申报》保险广告及其史料价值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毕巧玲;;电视广告中的男性角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8 高黎平;;林乐知的翻译活动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邓颖芝;;近代传教士岭南办报与中国报刊的近代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10 陆春晖;;试论晚清保险广告的社会影响——以1872—1911年《申报》保险广告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2 方平;;清末上海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3 徐有威;王林军;;比拿破仑和威廉第二更危险的独裁者——从《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墨索里尼在中国的形象[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4 林瑞琪;;报刊博物馆:中国传播学研究中有待填补的环节——从德国亚琛市国际报刊博物馆引发的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5 郑匡民;;明治时期日本在中国经营的中文报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马建标;;弱国的武器:民初政府的外交宣传探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7 肖燕雄;;民国时期新闻教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启示——兼及两个三十年的相关比较[A];新闻学论集第26辑[C];2011年
8 林璋华;;清末民初福州小报、副刊的发展及《华报》、《小民报》——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报刊缩微品琐谈[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毅;基层民众的媒介接触与政治信任[D];复旦大学;2011年
8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蔡胜;舆论视野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抗战时期桂林小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吴晶;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东阳;广告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尚微微;《京话日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云;黄乃裳与近代福州报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艳;卫三畏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殷元霞;《正谊杂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天石;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2 崔志海;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4年01期
3 崔志海;;海军大臣载洵访美与中美海军合作计划[J];近代史研究;2006年03期
4 崔志海;;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1年06期
5 李永胜;;1907—1908年中德美联盟问题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4期
6 崔志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与美国政府的反应——兼论光绪死因[J];清史研究;2009年03期
7 马勇;;袁世凯罢官归隐说[J];史学集刊;2011年04期
8 侯宜杰;评清末官制改革中赵炳麟与袁世凯的争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9 ;鹿传霖日记(五)[J];文物春秋;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利;;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J];青年记者;2009年28期
2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夫妇[J];人物画报;2010年12期
3 胡平;;关于日本的误读[J];粤海风;2008年03期
4 萨苏;;日本太子妃——深宫怨曲[J];环球人物;2008年15期
5 晖晖;;“北漂”矢野浩二[J];工会博览(社会版);2010年02期
6 ;日超级偶像情侣滨崎步与长濑智也公开恋情?[J];音乐天地;2002年01期
7 ;当艺术娱乐科技——日本媒体艺术作品展[J];数字生活;2002年10期
8 刘江永;;日本媒体与中日关系[J];对外传播;2009年03期
9 菲常;;日本公主为房犯愁[J];半月选读;2010年20期
10 华歆;;滨崎步 当今日本歌坛名副其实的奖后[J];歌海;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2009年学术讲座[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2 ;有关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的信息和文摘[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黎莎;;和谐社会与体育大众传播的媒介意识——日本体育媒介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王静;;从事实到新闻: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浩;日“增常”又生一计,,美代表还是不点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孙甲强;日本猛抢全球核电市场[N];图们江报;2007年
3 瞿钊;日本造船谋求翻身[N];中国船舶报;2007年
4 于青;日本媒体积极评价温家宝访日[N];人民日报;2007年
5 孙冰;“东征”日本火了金山[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6 邹吉宏;日本媒体探访山东农产品[N];青岛日报;2008年
7 本报综合报道;事故频发拷问日本交通系统[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8 刘迪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日本要迈一个大坎儿[N];东方早报;2007年
9 张国清;日本变防卫厅为“防卫省”目的何在?[N];工人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郭力;日本渲染“中国威胁”的背后[N];南方周末;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新明;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京兰;日本媒体的灾难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D];兰州大学;2012年
2 吴娜;大众传媒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3年
3 李波;日本媒体的保守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4 罗海龙;日本大众传媒对华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炜璐;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中有关领土问题的社论分析[D];外交学院;2012年
6 岛田由利子;日本主流报纸对华报道的特征及其背景剖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王怡静;中日两国媒体对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日报道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卓娇;浅析日本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明旭;日本媒体灾害报道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李雪;日本产经新闻网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3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6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