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预备立宪时期吏部的裁撤及其主要原因
本文选题:清朝 切入点:宪政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季预备立宪时期,作为"六官之长"、"体制本崇"的吏部却处在风口浪尖。或撤并,或保留,或缓裁,或改名,各种主张不一而足。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和诸多现实问题的考量,几经周折,到1911年,吏部终于被撤销。其原有主要职能归入内阁,另一部分则陆续被分割到地方和其他中央部门。吏部暂时存留和最终撤销的结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与明朝吏部相比,清朝吏部的人事权大大萎缩,其职权先天不足;吏部对中下级官员采用掣签法铨选很难做到人地相宜,铨选制度存在先天缺陷。清季筹备宪政时期,裁撤吏部也是仿效外国宪政制度、利益势力彼此博弈和吏部权力日益蚕食的直接结果。1910年败露的贿买知县案则加速了吏部的裁撤。
[Abstract]:In the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al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chief of the six officials", the official department of "the system is worshipped" wa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ind. Either it was removed from the union, or it was retained, or it was delayed, or changed its nam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due to numerous difficulties, by 1911, the official Department was finally abolished. Its original main functions were assigned to the Cabinet. The other part was divided into local and other central departments one after another. The result of temporary retention and final abolition of the official department wa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Compared with the official department of Ming Dynasty,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the official depart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shrank greatly, and its natural power was insufficient.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Ministry of officials to choose the lower and middle officials by casting lots and signing a lot. The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ivil Service is inherently flaw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bolition of the Ministry of Civil Service was also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foreign constitutionalism system. Interest forces play game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power of the Ministry of officials is increasingly encroaching on the direct result. In 1910, the case of bribery and purchase of the prefectures accelerated the aboli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officials.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官保举与晚清政治变革研究”(11BZS057),项目负责人:肖宗志
【分类号】:K2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玲芝;论清末预备立宪之积极价值[J];文史博览;2005年14期
2 陈文英;;清末预备立宪公会宪政启蒙传播活动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邓亦武;陈鹏;;明治立宪与清末预备立宪之比较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草放;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5 李文海;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J];历史档案;1982年01期
6 朱金元;;清末预备立宪的发生原因及其客观作用[J];学术月刊;1985年02期
7 侯宜杰;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J];史学月刊;1991年04期
8 罗华庆;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J];江汉论坛;1992年01期
9 王开玺;清廷缩改预备立宪时间正误[J];史学月刊;1993年05期
10 关晓红;学部与预备立宪[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文海;;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模仿日本明治宪政论[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李细珠;;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4 甘如辛;;骇人听闻的开倒车[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系 郭世佑;是清末“宪政”还是清末“预备立宪”[N];光明日报;2008年
2 范福潮;对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反思[N];南方周末;2011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鞍钢;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N];团结报;2013年
4 侯宜杰;预备立宪是怎样搞起来的[N];南方周末;2008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也扬;辛亥革命是预备立宪引爆的吗[N];北京日报;2014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李文海;清亡根由再析[N];北京日报;2012年
7 迟云飞;重新审视晚清立宪派[N];光明日报;2002年
8 雪珥;最高层争论立宪[N];中国经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林密;政治启蒙之门由此开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10 袁伟时;中国宪政:曲折而凄惨的开篇[N];经济观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柴松霞;出洋考察团与清末立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晚清朝政(1901-1912)[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论;立宪运动大潮中的朝野互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邓捷;论清末预备立宪中立宪缓行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彦杰;“预备立宪”—博弈论视角下的清廷派系之争[D];山东大学;2011年
4 于宏威;清末预备立宪公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光;论晚清中国的预备立宪与意义之维[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佳佳;预备立宪时期的湖北绅士阶层研究(1906—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鉴军;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宪政编查馆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8 张丹华;清末预备立宪论析[D];郑州大学;2010年
9 爱如娜;试论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张树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0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8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