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工”福利何以成“祸工”之举——1924年祥经厂女工宿舍大火及舆情反应

发布时间:2018-03-09 06:25

  本文选题:祥经织绸厂 切入点:火灾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女工福利的角度,聚焦1924年上海祥经织绸厂火灾所引发的社会震动,再现惨剧之外的社会效应及舆情关注。作为一种福利设施,提供住宿成为吸引女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当时的住宿条件普遍较差,管理上漏洞百出。祥经织绸厂火灾使百余女工葬身火海,"如此浩劫,实所罕闻",不仅暴露出症结所在,而且引发强烈的社会震荡。官办"水电不良",成众矢之的。市民抬棺游行,商人罢市,由此演变成轰动一时的公共事件。虽然最终达成了闸北水电"收归商办"的愿望,但"惠工"福利反成"祸工"之举、"福利之殇",引起社会各界对女工权益保障的追问和反思。如何走出祥经织绸厂"福利之殇"的阴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包括长三角在内的近代中国惠工事业的发展,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对此,时人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女工的基本人权以及执政当局、企业主增强责任意识等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以收亡羊补牢之效。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lfare of female work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cial shock caused by the fire at Shanghai Xiang Jingzhou Silk Factory in 1924, and reproduces the social effects and public opinion concern beyond the tragedy. As a welfare facility, the provision of accommodation has become an attraction to women workers. It wa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accommodation conditions were generally poor at that time, and the management was full of flaws. The fire in the Xiangjing silk factory buried more than a hundred women workers in flames. "such a catastrophe is rare," which not only expose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And it triggered a strong social shock. The official "poor water and electricity" became the target of public criticism. The public paraded with the coffin, and the businessmen struck the city, which turned into a public event of a sensation. Although the desire of Zhabei hydropower to "return to the commercial office" was finally achieved, However, the welfare of "ex gratia workers" has turned into "evil labor" and "mourning of welfare", which has cause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question and refl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workers. In a broader sens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ferential work in modern China, includ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To this end, peopl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pect the basic human rights of women workers and the ruling authorities.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such as enhanc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owners, can be made up for.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S046)
【分类号】:K262;C913.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茂森;近代中国现代化特征的探索[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程美东;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J];江淮论坛;2004年03期

3 ;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J];学术界;2004年03期

4 蒋贤斌;困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观念的四个问题[J];求索;2005年05期

5 刘宗灵;;重读近代中国:身体史的另类视角——评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年》[J];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1期

6 韩东风;孙倩;;“近代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郭常英;李爱勇;;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J];史学月刊;2009年12期

8 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J];中国德育;2009年09期

9 桑兵;;大学与近代中国——栏目解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顾敏;;近代中国与日本学习西方起点之比较[J];改革与开放;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第2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4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近代中国》第4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来函照登[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英;近代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历程与表现[N];光明日报;2005年

2 金石;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曲折演变[N];人民日报;2000年

3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马勇;如何读懂近代中国[N];南方周末;2012年

5 小巴;英国带给近代中国的教程[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程美东;近代中国的社会梦想回眸[N];北京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杜娟;考察德国文献中的近代中国[N];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马敏;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广东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胡波;中山人与近代中国的上海[N];文汇报;2012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马勇;近代中国的“悲情叙事”[N];金融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3 卢征良;近代中国市场之倾销与反倾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5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静;近代中国民办企业的技术引进[D];厦门大学;2009年

8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9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洪涛;成长与迟滞: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1865-1945)[D];厦门大学;2006年

3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兆君;近代中国“国货”思潮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薛坤;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苏州大学;2011年

8 徐天娜;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春华;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的经济主权(1870-1895)[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87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87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