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西藏的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18-03-10 04:10

  本文选题:毛泽东 切入点:和平解放 出处:《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在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也是伟大的政治家,敏锐性比较高,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一直关注着国内民族统一这一大问题,其中,西藏作为国际上高度重视的地区,一直是他重点关心的问题。建国初期,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但毛泽东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准确地分析西藏面临的严重形势,一切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一系列解决西藏问题的策略,为我们处理西藏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认真研究毛泽东处理西藏问题的政策,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制定与调整新时期的对西藏的政策,为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全文以西藏民主改革为主线,以毛泽东处理西藏问题的策略为核心,采用史论结合、文献查阅和归纳演义的方法,对毛泽东与西藏的社会变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毛泽东解决西藏问题是曲折的,但毛泽东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敏锐地把握西藏的发展方向,灵活地制定与调整针对西藏问题的策略,这对于我们目前处理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对毛泽东与西藏的社会变革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民主改革前,西藏一直维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没有尊严,宗教信仰束缚着广大农奴的思想,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西藏所处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功的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彻底摧毁黑暗、残酷、野蛮、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全面解放受尽摧残压迫的百万农奴和奴隶。 我们研究毛泽东与西藏的社会变革,主要是把握毛泽东对西藏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汲取毛泽东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制定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Mao Zedong is a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strategist and thinker in our country. H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Mao Zedong is also a great statesman with high acumen, and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e has been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ajor issue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China. Among them, Tibet, as a region highly valu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always been his key concer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 led by Mao Zedong is complicated and changing rapidly. However, with his outstanding political talent, Mao Zedong accurately analyzed the serious situation facing Tibet and proceeded from the reality of Tibet. We have worked out a series of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Tibet issue, which has provided us with valuabl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Tibet issue. It can help us correctly formulate and adjust the policy toward Tibet in the new period, and provide som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severe problems we are facing. The full text takes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Tibet as the main line, takes Mao Zedong's strategy of dealing with the Tibet issue as the core,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historical theories, consulting and summing up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social changes between Mao Zedong and Tibet. From the study, we can see that the settlement of the Tibet issue by Mao Zedong is tortuous, but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Mao Zedong has a keen grasp of the direction of Tibet's development. The flexible formul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strategy for the Tibet issu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deal with the ethnic problems at present. From the study of Mao Zedong and the social changes in Tibet, we can also see that before the democratic reform, Tibet had maintained a feudal serfdom of the unity of government and religion, backward productivity and lack of dignity in the people's life. Religious beliefs bind the thinking of the vast number of serfs, and great problems arise in many aspect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is inevitabl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ibe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It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reform of Tibet,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dark, cruel, barbaric and backward feudal serfdom, and completely liberated the millions of serfs and slaves who had been devastated and oppressed. In studying the social changes between Mao Zedong and Tibet, we mainly want to grasp Mao Zedong's position, views and methods on Tibet, draw on the wisdom of Mao Zedong in solving ethnic problems, and formulate national policies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 in a good dir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坤新;;邓小平西藏民族问题思想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陈文祥;;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条件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胡子京;;对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性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陈明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王浩斌;;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施光跃;;论当代思想解放的历史轨迹和实践特征[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李明娥;;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郑克军;;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7 王浩雷;;科学发展视野中的“第一要务”[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孔令举;;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解放思想的结晶[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10 秦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5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霍跃;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伦莹莹;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晨光;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591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91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d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