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而不失其故:张之洞兴办湖北存古学堂的努力
本文选题:存古学堂 切入点:清末新教育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存古学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其中张之洞首创并倾注大量心血的湖北存古学堂规模最大,有较深远而重大的寄托,是各省仿办的范例,过去对此研究不足。张之洞力图以不失其故的新式学堂办法保存国粹,并未着力宣扬该校办学"不失其故"的一面,而是在彰显其"新教育"属性的同时,试图静默地将其认同的传统办学取向"见之于行事"。对该校独特地位、学脉传承及其在招考录取、中西课程配置等方面具体运转的考察,可以增进我们对清季"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当时保存国粹办学努力这一复杂历史图景的认知。张之洞兴办存古学堂的观念和作法有些"曲高和寡",也算不上成功,却是我们理解和思考"国粹"及其保存方式时相当值得注意的面相。
[Abstract]:The Cungu School is the main form of preserving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Chinese quintessence in the "New Educ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m, the Hubei Cungu School, initiated by Zhang Zhidong and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effort, has the largest scale and has a profound and important sustenance. It is an example of the imitation run by various provinces. In the past, there wa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is issue. Zhang Zhidong tried to preserve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adopting a new school method that did not lose his past. Instead of publicizing the side of running the school "without losing its past," Zhang Zhidong showed his "new education"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tries to silently "see and act" its traditional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It examines the unique status of the school,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chool's learning network and its specific operation in the aspects of admission to the examination, the allo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ses, etc. It can enhance ou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educ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historical picture of preserving the national quintessence of running schools at that time. Zhang Zhidong's idea and practice of setting up and storing ancient schools is somewhat "high and low" and is not a success either. But it is a remarkable aspect when we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quintessence of our country and its preserv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985工程区域历史与民族研究创新基地、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季民初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以存古学堂为中心的考察”(12FZS0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GT201204)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郭书愚;;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2 左玉河;;现代学科体系观照下之经学定位[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3 郭书愚;;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郭书愚;;清季在野一方对以官办学堂保存国粹的反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5 刘起戧;《尚书》与历代“石经”[J];史学史研究;1983年03期
6 郭书愚;;“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郭书愚;;为“旧学应举之寒儒筹出路”兼彰“存古”之义:清季豫、湘、赣三省因应科举停废的办学努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8 桑兵;;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J];学术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青;钟庆;;抗战时期贵州合作事业人物讲述[J];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04期
2 阎广芬,王树林;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谢长法;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吴洪成;刘园园;;近代中国传统书院改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中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王齐洲;“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兼论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李占萍;苏国安;;中日近代教育政策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肖梦龙;;论吴文化冶铸(上篇)——吴国青铜器铸造与地方特色[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曹迎春;;先秦赵国与燕国风俗差异解读—析赵国“重妇”与燕国“轻妇”[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蒋建国;20世纪的书院学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邓洪波;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春平;;转变“下等人”的“落后”意识——20世纪早期“国语教科书”创编意义简析[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蔡克荣;;清代书院的经费运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杨晓;;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历史演进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廖茂忠;沈红;;民国时期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学制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程克雅;;王国维魏三体石经古文参e牶现し椒ㄌ骄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陈时龙;;明代的书院藏书楼[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8 邹小站;;国是、议论、风气与西学东渐——以洋务时期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9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0 张伟;;代数教科书中的“因式分解”沿革研究[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8 吕旭峰;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海峰;王先谦《汉书补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5 魏宁旎;语文高考如何考查选修课有关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易;清代福州鳌峰书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洁莹;蒋智由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卢运霞;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叶波;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迪香;存古学堂从书院到学堂的过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3 郭书愚;;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4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J];历史研究;1996年06期
5 关晓红;张之洞与晚清学部[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6 杨兴梅;从劝导到禁罚:清季四川反缠足努力述略[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7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8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9 罗志田;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10 郭书愚;;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全有;;对清末道德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存古学堂为考察中心[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郭书愚;;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3 ;湖北存古学堂的兴衰[J];武汉文史资料;2009年10期
4 _5灄萍;郭勇;;四川存古学堂及其嬗变——兼谈其与蜀学的传承发展[J];儒藏论坛;2007年00期
5 郑和兵;王森;;浅析张之洞创办存古学堂之缘由[J];传承;2011年26期
6 郭书愚;;“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郭书愚;;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郭书愚;;清季在野一方对以官办学堂保存国粹的反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9 郭书愚;;为“旧学应举之寒儒筹出路”兼彰“存古”之义:清季豫、湘、赣三省因应科举停废的办学努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10 郭书愚;;官绅合作与学脉传承:民初四川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的嬗替进程(1912—1914)[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金萍;清末存古学堂的办理及历史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书愚;清末四川存古学堂述略[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98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9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