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则新史料来看晚清时期中国在朝鲜元山的势力
本文选题:元山 切入点:中国势力 出处:《安徽史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具体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个案研究,应该成为进一步深化近代中朝关系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增长点。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的1888年中朝《元山口华商新界暂拟章程》,不仅弥补了有关近代中国在朝鲜设立租界史料的缺憾,而且也是反映1880年代中国在元山港势力的一份重要史料。至于1894年聂士成考察朝鲜期间留下的《朝鲜元山海口说》等记录,则进一步反映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在元山的势力情况。诸如元山港中国势力等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无疑有助于克服中国学界在有关19世纪末中国在朝鲜势力及其性质问题上的"集体失语"现象。
[Abstract]:Case studies specific to a city or region, It should be a new breakthrough and growth point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in modern times. The New Territories temporary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men in Yuan Shan Kou, the archives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ibet and Taiwan on middle of 1888, no. It only mad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conc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cessions in Korea by China in modern tim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 reflecting China's influence in Yuanshan Port in the 1880s. As for the records left by Nie Shih-cheng during his visit to North Korea in 1894, such as, "the theory of the sea mouth of Yuanshan, Korea," and so on. It further reflect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power in Yuanshan on the ev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in-depth study of specific cases such as the power of China in Yuanshan Harbor, Undoubtedly, it will help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collective aphasia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issue of China's power in Korea and its nature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52;K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权赫秀;;韩国藏1891年中朝元山电线合同原本及其史料价值[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2 贺江枫;;朝鲜半岛的中国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华商租界为个案研究[J];史林;2012年01期
3 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东升,苏全有;袁世凯与俄国远东外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权赫秀;;有关袁世凯史料三件考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晓光;赵伟;;略论袁世凯驻朝期间清朝在朝鲜商务的发展及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4 李晓光;;袁世凯对朝经济干涉政策之透视(1885—1894)[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吕萍;;简论两次朝俄密约事件与清政府的对应[J];东北史地;2007年03期
6 权赫秀;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韩国语教育机构——袁世凯驻韩公署附设韩语学堂考[J];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7 张礼恒;王伟;;“朴定阳事件”与中朝之间的外交纷争[J];当代韩国;2010年03期
8 赵丕强;;试论信息与清朝甲午惨败[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张岩;黄定天;;试论《中日修好条规》的不平等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周国瑞;陈尚胜;;清光绪年间中朝海事交涉研究(1882—1894)——以海难船只被抢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贺江枫;;朝鲜半岛的中国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华商租界为个案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潘晓伟;俄国对朝鲜政策研究1860-1910[D];吉林大学;2009年
2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盛利;清朝对朝鲜外交体制变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廖志坤;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晓阳;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鲍牧松;北洋集团成员眼中的袁世凯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萍;清政府对朝鲜干涉政策研究(1885—1894)[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娜娜;朝鲜“壬午兵变”与清对朝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杨艳;朝鲜巨文岛事件及清政府的对策[D];延边大学;2008年
7 柴荣;朝鲜近代海关设立前后中朝日贸易关系的变化[D];延边大学;2010年
8 钟鸿昌;清政府引导朝鲜开港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聂金凯;袁世凯在朝鲜的活动与近代中朝日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韦婉;朝鲜矿业华工研究(1910-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权赫秀;马相伯在朝鲜的顾问活动(1882年11月—1884年4月)[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2 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3 郭海燕;;中日朝鲜通讯权之争与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J];文史哲;2007年01期
4 权赫秀;;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学锋;;晚清军费政策的演变[J];学术研究;2006年05期
2 曹英;;晚清中国沿海非通商口岸的“准开放”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康沛竹;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3期
4 魏明枢;晚清时期客家华侨在国内的经济投资[J];史学月刊;2003年06期
5 董传岭;;晚清山东的黄河水灾[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6 向中银;;晚清时期外籍人才引进述论[J];史学集刊;2008年03期
7 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8期
8 王立璋;顾旭娥;;晚清时期“裁厘加税”问题的历史考察[J];兰州学刊;2007年07期
9 任云兰;熊亚平;;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J];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10 付建舟;田素云;;《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Antonnia Mary Finnane;;危机地带的来信:晚清时期在海门和崇明的耶稣会教士的信函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2 李树桥;;龙的本质——独特的华商现象[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3 夏春涛;;从《青县村图》看晚清时期的华北村落[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苏元春的国防思想及其实践[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韩志远;;客家与晚清民间结社[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6 郑剑顺;;传统精神文化在晚清的传承演变与启示[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崔巍;;论沈葆桢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绪武;;继承与开拓[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9 权赫秀;;“自顾不遑,断难干预”——清政府对日本吞并大韩帝国的认识与反应[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晓波 见习记者 徐光胜;哈药入围“全球华商高科技500强”[N];哈尔滨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眉灵;世界华商领袖会馆落户窄巷子[N];成都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石宝林;田杰在华商精英合作年会上推介汉中[N];汉中日报;2008年
4 聂传清 杨新宇;新华商:经济舞台上的活跃角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记者 张意轩;俄方应切实保护华商人身和财产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本报记者 赵阳;生死攸关 在俄华商迎来“转型时刻”[N];法制日报;2009年
7 步欣;我代表团在莫会见华商代表[N];国际商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娜;在俄华商应合力开辟营销新渠道[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记者 王希;俄罗斯大市场事件初解,95%华商货物已运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记者 苏雄锋 实习生 康灵;世界华商台商代表团莅漳考察[N];闽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铁贞;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徐磊;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研究(1871-1894)[D];吉林大学;2013年
3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暨南大学;2005年
7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9 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波;晚清东南亚契约华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卓华;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840-1911)[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石利刚;晚清广东巡抚浅探[D];暨南大学;2006年
5 金蓓;李鸿章护侨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刘珂;和局思想对清政府处理教案方针政策的影响——以贵阳教案、天津教案、巨野教案为中心[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莹莹;晚清“迁都”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元庆;晚清时期中日两国新式学校教育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武乐堂;论伍廷芳对晚清时期旅美华人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孔英;晚清时期河南东南部社会治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2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