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重塑: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知识分子 切入点:农民 出处:《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共领导的现代革命的特点与优点之一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中央苏区既不是革命的策源地,也不是革命功成之所,但却是革命承转的关键一环。具有乡土"气息"的知识分子通过身份认同与革命传播的传统职业化等途径,重塑一种"关系",成为乡村社会的"熟人",然后顺势把革命引向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认同的危机与中共革命中信仰与组织重建的困境,革命文化与农民意识的相互激荡,充分体现了中共党人理想信念之力和脚踏实地之功。
[Abstract]: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odern revolu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alliance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easants.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s neither the source of the revolution nor the source of its achievements. However, it is a key link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volution. Intellectuals with the "flavor" of local land adopt the means of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evolutionary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Reinventing a kind of "relationship" and becoming "acquaintance" of rural society, then leading the revolution to rural society. The crisis of rural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dilemma of belief and organiz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CPC revolution, the mutual agit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peasant consciousness. Fully embodi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ideals and beliefs and down-to-earth work.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杂志社;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3年度研究项目(编号ZZ1301) 江西省社会科学(编号:12DJ0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编号:JD13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焦金波;;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延安知识分子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2 黄岭峻;从大众语运动看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J];近代史研究;1994年06期
3 黄文治;;革命播火:知识分子、城市串党及革命下乡——以大别山区早期中共革命为中心的探讨(1920~1927)[J];开放时代;2011年12期
4 何友良;;农村革命早期的外来领导者[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磊;于春江;;近年来国内清末新政研究概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曹春荣;;项英陈毅危难之时是这样巩固内部的[J];共产党人;2011年08期
3 朱士群;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彭宇;;行政绩效管理的实用主义倾向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赵志刚;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宣扬;李乐;;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刘洪玲;;困境与出路:新时期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梁三利;;论法院的组织属性[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硕兵;;红色资源在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培训中的运用探讨[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炯标;;浅析后农业税时代乡村社会权威格局及其重构——合作主义的视角[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张勤;;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亟待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6 姚尚建;;社会暴力下的整体治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前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9 王积武;王玉;;试论地方政府现阶段改革的立足点[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周杰;杨望成;;行政问责与官员复出——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9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晓燕;公益征收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严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廉政理论的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芹;;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祝学剑;;论何其芳延安时期的心灵改造与文学转型[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3 台运行;朱蕴山与六安“三农”[J];党史纵览;2004年01期
4 王瑞敏;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S1期
5 谭克绳;江抗美;;论革命知识分子在创建鄂豫皖苏区中的历史作用[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6 方向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史料剪辑[J];理论战线;1959年11期
7 何友良;;革命源起:农村革命中的早期领导群体[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8 黄文治;;民众动员视野下的中共与富农——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的考察(1927~1932年)[J];开放时代;2010年10期
9 张根柱;曹允亮;;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延安作家思想转变历程论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汪云生;试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J];学术界;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领;;民国时期中共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红色礼俗[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602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