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山北坡东路人口流迁研究
本文选题:民国时期 切入点:天山北坡东路 出处:《新疆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国时期,新疆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从专制王朝中走出来,经过北洋政府和国民革命、抗日战争,最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社会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口变化,人口流迁是对社会变化最直接、最具体、最显而易见的反映。本文以人口流迁为研究对象,以天山北坡东路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各县市人口流迁,区域外人口迁入的状况进行研究,总结该区域人口流迁的动因、类型、流向及影响,进而从人口流迁的视角,了解民国时期天山北坡东路的社会变迁状况。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对人口流迁概念和天山北坡东路的区域进行界定,概括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二部分,分清以前的人口流迁和清代的人口流迁两部分,对民国以前该区域人口流迁作一简单交代。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民国时期天山北坡东路人口的阶段流动,分为两节,第一节区域内各县市人口流迁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各县市人口流迁特点和区域发展;第二节其它区域对天山北坡东路的人口迁入,以国内和沙俄人口迁入该区域为主,对人口流迁的动因、路线、特点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别从人口的性别、职业和民族结构总结、分析和归纳民国时期天山北坡东路的人口结构。第五部分,主要对人口流迁与该区域文化、政治、土地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探析民国天山北坡东路人口流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语部分是对民国时期区域人口流迁和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总结,肯定了人口流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人口流迁的研究,可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 Xinjiang, like other parts of China, emerged from the autocratic dynasty, after the Beiyang government and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finally ushered in the birth of New China. Social change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demographic changes.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the most direct, concrete and obvious reflection of social change. The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the e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out of the region, summarizes the motivation, type, dire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which defines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 flow and the region of East Tianshan North Slope Road. The second part make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ormer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Qing Dynasty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population flow and migration in the region before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pulation flow in the east roa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comparison of the population flow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reg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flow in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second section of other regions to the Tianshan North Slope East Road population migration, mainly domestic and Russian population to the region,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of the causes, rout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4th, respectively, from the population gender, Summary of occupation and ethnic structur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ast Road on the North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Part 5th mainly discusses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regional culture, politics, land development, etc. The conclusion is a reflection and summary of regional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ffirms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on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霞;天山北坡中段气候垂直分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5年02期
2 仇家琪,徐俊荣,陈亚宁,党新成,景民;天山北坡春季雪洪形成的气候因子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5年01期
3 屈直;;在天山北坡下行走(组诗)[J];绿风;2003年03期
4 季珏;高晓路;;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4期
5 征星;;天山北坡之春[J];新疆画报;2010年03期
6 苏里坦,宋郁东,张展羽;近40a天山北坡气候与生态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干旱区地理;2005年03期
7 段祖亮;刘雅轩;王建锋;温可;;城市生态位测度研究——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年06期
8 彭剑峰,李金豹,陈发虎,勾晓华,刘普幸;天山北坡中东部高海拔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J];干旱区地理;2005年04期
9 毛盛勇;;伊犁的美——新疆霍尔果斯挂职锻炼体会之十[J];中国统计;2013年10期
10 贾荣才;刘建全;;乌苏 天山明珠 塞外“西湖”[J];新疆人文地理;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马丽云;李杨;曹磊;张璞;胡列群;;天山北坡植被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晋绿生;赵俊荣;杨景辉;王进;;新疆天山北坡带中部大降水专家预报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许文强;张豫芳;陈曦;罗格平;蔺卿;;天山北坡山地针叶林土壤性质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高小红;吴世新;王一谋;;基于遥感与GIS的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庄晓翠;赵俊荣;齐贵英;李新豫;;天山北坡带中部春季大风的天气学特征分析[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建新;廖飞佳;;中天山北坡蒸发对降水产水能力影响的评估[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建新;廖飞佳;张磊;;中天山北坡蒸发对降水产水能力影响的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锋;天山北坡林区原是“绿色水库”[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李锐;国务院批复天山北坡经济规划[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赵永伟;新疆奶业天山北坡争锋[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3年
4 齐成;天山北坡谷地森林六成遭损毁[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德修 何兰生;“龙”聚天山北坡[N];农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许燕红 沙达提;天山北坡崛起农业龙头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 崔克亮 张玉雷 刘慧;打造天山北坡的“宜居创业之城”[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8 查燕荣;打造天山北坡新增长极[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刘伟;崛起在天山北坡的“经济巨人”[N];昌吉日报(汉);2014年
10 唐朝;新疆板块走强受益于天山北坡规划获批[N];西部时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文娟;新疆天山北坡典型草地土壤无机碳特征[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2 熊洪福;天山北坡城市群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5年
3 韩有栋;民国时期天山北坡东路人口流迁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4 李晓东;天山北坡近地表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5 范敏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的气候重建与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春燕;天山北坡城市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魏巍;天山北坡城市群演进特征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振锡;天山北坡森林景观特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9 周正;天山北坡典型研究区融雪期积雪光谱特征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10 陈峰;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4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