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党性决定与东北抗日联军的建设
本文选题:延安时期 切入点:党性决定 出处:《兰台世界》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央关于党性的决定》是延安整风时期对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这个决定对于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决定传达到东北,在指导东北抗联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on party spirit is a scientific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Party building during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 and this decision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extreme circumstances. The decision was conveyed to the Northeast.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on Party.
【作者单位】: 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
【基金】:辽宁社会科学院2013年度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衍增;;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功过再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朱家梅;李静雅;;20世纪90年代以来胡乔木中共历史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10年04期
3 张卫波;;“和平民主新阶段”思想探因[J];北京党史;2012年03期
4 余小勇;;毛泽东应对重庆谈判的高超谋略艺术[J];才智;2011年12期
5 祝天智;;“联合政府”口号的博弈论分析[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6 张艺芬;;文学立场的抉择——以丁玲和王实味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尚金州;;毛泽东与东北抗日联军[J];党的文献;2010年01期
8 周冰;;大跃进文艺发生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田艳萍;;近三十年来东北抗联史研究综述[J];东北史地;2011年02期
10 李延龄;栾雪飞;;试析抗战后期苏联因素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时存鲁;王守福;;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3 梁中堂;;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石仲泉;;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5 章百家;;目标与选择——中国对外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及启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6 陈令军;;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特色及作用探讨[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7 牟蕾;;抗联名将周保中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卓著功勋[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邓亚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彦虎;政治精英再生产与政党发展[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茂森;毛泽东人民军队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洋;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到邓小平[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许彬;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东明;皖南事变严重损失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3 游云琳;萧军解放区时期文艺观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建;毛泽东学习思想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佟铁刚;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健;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纪念设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朱豪媛;1976-1982: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话语演变考析[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1年
9 刘杰;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10 王洪斌;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军;;填补中共党史、军史研究的空白之作——评《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一书[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10期
2 管廷辉;;小群游击:东北抗联后期斗争的独特方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洪兴,张玉忠;用生命的极限高举抗日爱国旗帜——弘扬东北抗联精神[J];世纪桥;2002年04期
4 林北;东北抗联:14年林海雪原血战关东军[J];时代潮;2005年16期
5 王登明;试论黑河抗日斗争的几个特点[J];黑河学刊;1995年06期
6 王长海;试析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游击战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贺永泰,刘常喜;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自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徐静;王芳;;不熄的火种——东北抗联教导旅[J];黑龙江档案;2006年01期
9 暖慧;;抗联精神 薪火相传——记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分队成立大会[J];世纪桥;2010年12期
10 ;东北抗联的悲壮西征[J];世纪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星亮;;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永放光芒[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3 王连捷;;关于东北抗联第一军两次西征史料考证[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王连捷;;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若干问题的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与抗日战争论纲[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美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沈济时;;刘少奇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的理论贡献[A];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陈奎元;;国史研究要以科学、敬谨的态度对待(在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魁武;;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教育的特点和经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周一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史研究述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雪梅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追忆延安时期中共舆论支持民盟西北总支部往事[N];各界导报;2010年
2 马新芳 本报记者 姚志伟;生活在延安时期的蒙族回族同胞[N];陕西日报;2009年
3 高海清;英名永存的东北抗联[N];吉林日报;2005年
4 艾丹;延安时期西北局历史地位与作用[N];延安日报;2011年
5 周云水;地方性知识与延安时期的民族问题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李舒静;东北抗联三进呼伦贝尔[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7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周淑玲:东北抗联“花木兰”[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房佳;《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暨《走向胜利的法宝》电视文献片正式发行[N];延安日报;2010年
9 吴欣桐;张正隆和他笔下的抗联[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顾春阳;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之魂[N];长春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艳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维泽;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2 刘舰;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夏薇薇;论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学习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秀梅;论延安时期中共领袖对国外媒体的运用[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刘杰;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6 马小瑞;延安时期陕北妇女社会生活状况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7 赵广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渤海大学;2012年
8 宋莹;延安时期中共报人群体研究(1935-1948)[D];南昌大学;2013年
9 张良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红色出版”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郭永红;延安时期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及其现实启示[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06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