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
发布时间:2018-03-13 13:02
本文选题:德国 切入点:南京国民政府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虽然它在表面上取得了统一,但是地方军阀依然各自为政。同时,国共冲突和日本的侵华野心也严重威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为了巩固政权,排除异己,蒋介石和地方军阀都大力扩充军事实力,重点发展兵器工业。而作为具有发达军事工业的欧洲强国——德国,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愿意帮助中国发展军事工业。中德两国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德军事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28-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蜜月期”。大量德国军事顾问受聘来华,大型德国军火商及其代理洋行纷纷参与中国的兵工建设,一批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中国高级科技人员也积极投身于国内的兵工事业,并逐渐成为骨干力量。通过这三大力量的综合作用,德国对这一时期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批军事研究机构和新式兵工厂,而且协助中国仿制出大量德式武器,其作用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尽管中外学者对这三大力量展开过大量研究,但大多是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角度出发,很少从军事科技史角度切入;研究结果也多仅限于宏观概述,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德国军事弗莱堡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所藏原始档案和散见于各种史料汇编、文史资料、个人回忆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书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人才在这一时期各兵工单位中的任职情况、工作、地位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德国大型军火商及其洋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了新的结论和看法: 第一,首次对兵工领域内德国军事顾问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国内高级科技人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德国军事顾问团之兵工顾问列表(1928-1938)》和《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重要的留德学人列表》,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学识水平、任职去向、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追踪,发现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分布十分广泛,从中央到地方,从兵工行政机构到各个兵工企业,无所不在,并且主要集中在弹道、大炮、火药、军用化学、军用光学仪器等中国兵工事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填补了某些方面的空缺。 第二,针对前人研究过于笼统和简略的不足,首次结合相关兵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分专题对德国在传统的枪炮工业、火药工业和新兴的军用化学工业、军用光学仪器工业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这些企业和机构在设备、技术、厂房、人员、原材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德国化程度,发现德国不仅在传统的军事工业与技术上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直接推动了军事光学和军事化学等新型军工企业和技术在中国的产生。 第三,首次对德国、美国和意大利在对华航空工业输出上的激烈竞争进行了专题分析,探讨了德国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德国总顾问佛采尔将军同南京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对德国空军实力先入为主的成见、留美人员对航空领域的影响和意大利人给予中国的优惠政策。 基于以上具体研究,本文最后对德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认为德国在这一时期中国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深远,而且未能帮助中国兵器工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而究其原因,则可归结为工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国民党官员素质低下、政府独立意识缺乏、国内外政治环境多变、德国追求利润等7个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也通过考证,弥补了前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认识不足。例如,对于中国近代最优秀的重机关枪——马克沁机关枪仿造原型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其原型是德国MG08,有的认为是德国MG08/15,还有的认为是MG09。本文通过对外形、技术参数的比较,发现它既不是德国MG08,也不是德国MG08/15,而应该是这两种类型的中间型号,而可能是德国MG09。 当然,本文对这一些问题的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问题,如参与中国近代兵工事业的德国军火商及其洋行、兵工领域内留德学人、仿制武器的使用情况和德国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426.48;K262.9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璇;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建明;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光明;单独抗战时期中德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严斌林;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06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