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灵异事件_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舆论界对德国的认知

发布时间:2016-11-01 17:00

  本文关键词:单独抗战时期中德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1年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舆论界对德国的认知

陈声玥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既十分重要又颇为独特,就中德之间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实可与之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然而,相对于同时期的中美、中苏、中日关系而言,目前这一阶段中德关系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关于中国人对德认知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至今更是空白。本文通过对当时读者群较大、评论性较强、舆论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公报》和《东方杂志》等报刊的系统考察,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的视角对中德关系的发展进行审视,以呈显二、三十年代中国人对德国认知情况的变迁。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国人在钦佩和羡慕的心念下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对德国战后复兴经验的思考、德国经验给国人带来的精神鼓舞、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华后促进了中德关系的发展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中日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人对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主义和其狂热追随者的态度、紧张中日关系背景下中国人对德日关系的认知情况、中国人对扩张中的德国的揣度与认知等。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民族危亡背景下中国人对德国的“致用主义”的学习,包括中国人如何被德国的法西斯独裁的高效率所吸引和启发,以及蒋介石对法西斯主义的推崇与模仿。第四部分主要讨论进入中日战争时期以后,处于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人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人对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德日关系、中德关系和德国在二战中表现的认知情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交往从初期的友好、中期的敷衍、到后期的恶化,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德国而言,都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总结来说,中国人对德国认知情况的变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德国对国人最初的吸引力在于其战后迅速的复兴。长期处于列强压迫之下、任人欺凌的中国,从德国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中国人梦想着通过学习和模仿,能像德国一样的迅速经济复兴、打破不平等条约、取得国际平等地位。第二,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从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中国人的友好无私的朋友、富强复兴的榜样,逐渐变得真实起来——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狡诈的狂妄自大者。第三,由于德日关系的日趋紧密,在国人的对德态度上,无论多愤怒,始终是有所保留的。对于处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忍辱负重,联合一切力量,因此,对德国尽可能的不用尖锐语气进行谴责,尽可能的维持中德友谊、拉拢德国。本文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从新闻界的认知视角重新审视中德关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为民国时期对外关系史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与补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问题的缘起10
  • 二、相关问题的说明10-13
  • 三、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材料分析13-16
  • 四、研究方法、架构和资料来源16-18
  • 第一章 惊羡与敬佩——"慕德"心态下的对德认知18-42
  • 第一节 恢复国际地位、收复失土的榜样——对德国战后复兴经验的思考18-25
  • 第二节 从疑虑到褒扬——对一战后德国总统兴登堡的认知25-28
  • 第三节 对一战后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德国来华军事顾问的认知28-33
  • 第四节 对德国在华贸易与德国实业界来华考察团的认知33-37
  • 第五节 从《大公报》转载的德媒报道看中德关系实质37-42
  • 第二章 走向和平还是走向战争?——中日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对德认知42-72
  • 第一节 对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主义和其狂热追随者的分析与认知42-48
  • 第二节 中国的朋友?日本的朋友?——紧张的中日关系背景下,对德日关系的认知48-60
  • 第三节 是为伸张公平正义、还是挑起世界战争?——国人对扩张中德国的认知与揣度60-70
  • 第四节 国人对陶德曼调停的态度与认知70-72
  • 第三章 钦羡与模仿——民族危亡背景下对德国的"致用主义"学习72-77
  • 第一节 国人被法西斯独裁下的社会高效率所吸引72-76
  • 第二节 蒋介石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推崇与模仿76-77
  • 第四章 期冀、拉拢与决裂——中日战争背景下的对德认知77-103
  • 第一节 时刻牵扯着民族感情——对德日关系的认知77-82
  • 第二节 拉拢还是敌视?——对中德关系的认知82-88
  • 第三节 国人对德国在二战中表现的认知88-103
  • 结论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5
  • 后记115-11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光明;单独抗战时期中德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炳成;试析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9年9月)的中德关系[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2 王春;1928—193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地位与作用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彭垒;;民国时期报刊读者来信栏目考察[J];当代传播;2007年04期

    4 马振犊;德国军事总顾问与中国抗日战争[J];档案与史学;1995年03期

    5 房建昌;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的交往[J];德国研究;2000年02期

    6 徐有威;从20年代《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中国知识界对法西斯主义的评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04期

    7 吴景平;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的中国之行述评[J];民国档案;1994年02期

    8 吴景平;孔祥熙与希特勒、戈林、沙赫特和里宾特洛甫的谈话——德国外交档案选译[J];民国档案;1994年03期

    9 王肇伟,季文利;鲍尔关于中国内政外交及军队整编问题致蒋介石呈文两件[J];民国档案;1996年01期

    10 谢·列·齐赫文斯基,娄杰,左凤荣;1937-1939年蒋介石同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的通信[J];民国档案;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凯;19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吴元康;;胡适致章希吕两通书札系年辨误[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3 王光锐;张书俊;;对于清政府签订租期99年租借条约的两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朱继光;;蒋介石对陶德曼调停的态度之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萍;;《四川》杂志与四川地域空间想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张忠;;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刘少文;;都市生活·趣味化·公共空间——以报人作家张恨水的创作为例[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于翠玲;;日记风波与《申报》纠纷——郭嵩焘毁誉的西方媒介因素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雷晓彤;“京味”:近代北京小说家的探索[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熊辉;;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张燕;;基于德制规划下的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3 陈雳;曹治政;;强势楔入和渐进逾越——浅析德租时期青岛建筑形态之演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张剑;;中国科学社组织结构变迁与中国科学组织机构体制化[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徐有威;;从《前途》杂志看德国法西斯主义在战前中国之影响[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6 徐有威;王林军;;比拿破仑和威廉第二更危险的独裁者——从《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墨索里尼在中国的形象[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7 李娜;齐志红;刘静;吕佳;;“读者来信”栏目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兼谈《科技导报》“读者来信”栏目[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9 李滨;;浅析清末来华传教士对报刊角色的中国化阐述[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10 徐有威;王林军;;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观——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文娇;浅探我国省级党报体育新闻求新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昆励;论洪仁玕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6 梁玉峰;恽逸群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钱华锐;青岛海滨风景区规划与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何青山;近代天津东亚公司企业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莎;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小燕;《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北根;;抗日战争时期中德关系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章百家;;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战备——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之一[J];百年潮;2004年09期

    3 曹倩琴;;清末民初外交官群体素质比较——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马振犊;德国军事总顾问与中国抗日战争[J];档案与史学;1995年03期

    5 王颖频,顾士渊,郭金荣;试析中德文化对“冲突”的不同理解及其原因[J];德国研究;1999年04期

    6 叶隽;中国人留学德国史的研究情况概述[J];德国研究;2000年03期

    7 丁栋;谈利兵;;二战前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技术现代化[J];德国研究;2007年02期

    8 刘庭华;;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J];党史资料与研究;1987年03期

    9 景晓强;顾维钧与民国多边外交[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乐嘉庆;姜天鹰;;评抗战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抗日准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仁明;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春;1928—193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历史考察[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1931~1937)[D];河南大学;2005年

    5 赵姝婕;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及特点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朱东北;法肯豪森与国民政府的国防和抗战[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杨捷;资本主义德国从魏玛政权到科尔政府的对华贸易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宝德;抗战时期的中越交通运输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王冲;德国统一以来的外交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7年

    10 胡伟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法经贸关系(1931—1940)[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精华;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J];北方论丛;1995年02期

    2 王永亮,张霁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黄金时代——方汉奇访谈录[J];报刊之友;2003年03期

    3 叶隽;中国人留学德国史的研究情况概述[J];德国研究;2000年03期

    4 叶隽;近代留德学人与北大清华[J];德国研究;2002年02期

    5 赵其昌;李国豪校长与同济德语[J];德国研究;2005年02期

    6 赵震声;德国洪堡基金会与中国洪堡学者[J];德国研究;1999年01期

    7 曾巍;国民政府与德国断交原因浅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吴首天;德国军事顾问与蒋介石政权[J];民国档案;1988年01期

    9 吴首天;论希特勒的对华政策(1933—1941)[J];民国档案;1990年02期

    10 费路,陈谦平;国民党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近期研究述评[J];民国档案;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庚;悼念田汉同志[J];剧本;1979年05期

    2 司徒慧敏;;忆蔡楚生同志[J];电影艺术;1979年01期

    3 罗竹风;回忆往事,悼念沈志远同志[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4 谭晶华;吉田精一著作集出齐[J];译林;1982年02期

    5 丁尔纲;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论茅盾的抒情散文及其艺术构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6 朱金楼;纪念杰出的爱国主义画家沈逸千[J];美术;1983年03期

    7 姚雪垠;;我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感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8 吴野;试论马识途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1期

    9 ;建筑大师迈斯[J];世界科学;1986年07期

    10 钱歌川;;追忆徐訏[J];新文学史料;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危机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唐弢;;跋[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3 张文红;;浴火重生:德国左翼党的前世与今生[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霞光;;试论宋庆龄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前期思想演变的理论基础及其根源[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谢昭新;;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市场与蒋光慈的小说创作[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遂五;;言传身教 春风化雨[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7 郑又成;;悼念好友王仁[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8 黄云鹏;;德国双元制教育及对林业职业教育的启示[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廖公杕;;茶人眼中的泰斗张天福[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三周年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学文;;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页[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郇公弟;[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哲 实习生 张丹彤;[N];南方周末;2010年

    3 郇公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郇公弟;[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福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马克·兰德勒 李海 编译;[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马征 梁韶辉;[N];河北日报;2006年

    8 王晓强;[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王剑;[N];中国贸易报;2006年

    10 李松梧 王伟霞;[N];中国水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文;对针灸调整德国人心身状态的初步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李凤艳;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鹏;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玉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7 陆红颖;曾是惊鸿照影来[D];浙江大学;2006年

    8 毕艳;三十年代右翼文艺期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俊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小报与故都革命文艺青年[D];北京大学;2009年

    10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声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舆论界对德国的认知[D];南京大学;2011年

    2 黄艳;关于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几个问题的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心颖;古代与现代的错综交融——三十年代历史小说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安俊;三十年代南满地区农民家庭收支透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吕小冰;沈鸿烈主政青岛时期的乡村建设(1932-1936)[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D];郑州大学;2002年

    8 张莹;试论“新写实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思潮对时装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袁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刍言[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单独抗战时期中德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1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