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陕西水旱灾害研究
本文选题:清代 切入点:民国 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
[Abstract]:The 306 year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 period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Shaanxi, among which the most serious ones were drought and flood. The total drought occurred in 193 years, and the flood occurred in 242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On average, there is a drought year in 1.5 years and a flood year in 1.26 years. The frequency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and the occurrence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lso shows a relatively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 high incidence period is basically corresponding to the climate fluctuation or alternate periods of climate in the "Little Ice Ag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udging from the scope of disaster impact, drought is characterized by a wide range of characteristics. Drought with a larger area or more can account for 51.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drought years, while floods ha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Floods with large areas above account for only 29.3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lood years. In the areas where floods and droughts occur, drough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Guanzhong and northern Shaanxi. Flood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Guanzhong and southern Shaanxi, and the region is a common feature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The occurrence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s obviously seasonal. The droughts in Guanzhong and northern Shaanxi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s. The drought in southern Shaanxi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ummer and spring; the floods in various parts of Shaanxi are mostly in autumn, followed by summer;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ve their own cycles in terms of their interannual characteristics. The periods of drought and drought change in northern Shaanxi are 40,80 years and in Guanzhong 80 years. The flood changes in northern Shaanxi show a period of 3590 years, and in Guanzhong and South Shaanxi, the period of change is 30,80 years.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文理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1644-1949)” (12XZS015)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至民国陕西农业自然灾害研究” (11J052)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明清时期秦岭水资源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研究——以陕南汉江上游为例”(CXY1352WL3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1;P4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田砚宇;1736~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2 徐蕊;;明清时期中国大陆的气候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赵景波;郁耀闯;王长燕;;1850—1949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新;陕西旱灾特征[J];灾害学;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莉;周强;刘峰贵;;青海省农业旱灾时空分布规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郑景云,赵会霞;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J];地理研究;2005年05期
3 郝志新;葛全胜;郑景云;李艳旗;;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4 顾静;赵景波;周杰;张佑印;;泾洛河流域元代干旱灾害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5 李景宜;;陕西渭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J];干旱区研究;2011年06期
6 张允;赵景波;;近200年来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7期
7 马莉;赵景波;;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8 邵天杰;赵景波;;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1期
9 吕晓虎;赵景波;;泾河流域明代干旱灾害与成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10 仇立慧;殷淑燕;黄春长;詹蕾;陈进海;;清代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新;庞文保;高红燕;;专业气象服务中供暖气象指数的应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3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李谢辉;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李钢;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刘敬华;近500年来黄土高原西部降水变化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及其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僧海霞;区域视野下的信仰与景观[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波;自动气象站故障诊断与质量控制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桑京京;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兴;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单参数指数族分布参数变点的统计推断[D];新疆大学;2011年
4 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苏慧慧;山西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楠;清代陕西雨情及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宗慈;明清时期陇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孟婵;基于沉积学研究与历史资料记载气候水文事件对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2 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3 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4 周清波,张丕远,,王铮;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J];地理学报;1994年04期
5 龚高法,张丕远,张瑾tb;十八世纪我国长江下游等地区的气候[J];地理研究;1983年02期
6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J];地理研究;1995年04期
7 延军平,郑宇;秦岭南北地区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8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9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10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满志敏,张雪芹,张丕远,王维强;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健;曹志红;;清代安康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杜兴信;窦品玉;;陕西省近10年自然灾害的损失规律[J];灾害学;1992年04期
3 王为民;水灾成灾面积分析论证方法的研讨[J];吉林水利;1995年10期
4 彭先国;湖南近代水灾研究[J];求索;2000年04期
5 刘春雨;;东汉水灾及其救助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6 李东升;对鄂西北水灾的反思[J];水利天地;2005年05期
7 刘引鸽;李团胜;;陕西省旱涝变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肖云;英科学家认为:欧洲西北部水灾与全球变暖无关[J];海洋信息;1995年04期
9 廖强凤;洞庭湖水灾特点及其减防[J];湖南经济;2001年04期
10 张永红;葛徽衍;;陕西省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陆雅龙;;现代城市水灾浅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匡晓燕;朱业玉;席世平;潘攀;;河南水灾变化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王红军;白爱娟;;热带降水测量卫星对陕西及附近地区夏季降水的探测[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赖德勉;;浅析邕宁县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防治[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5 卢冬梅;王保生;张建平;;水旱灾害对江西粮食产量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国平;吕厚荃;王建林;;利用遥感技术评估淮河流域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任健美;;山西省极端气温、降水事件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贾铁飞;施汶妤;张卫国;俞立中;;基于历史文献分析的近600年来巢湖流域旱涝灾害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克礼;超高茬麦田套稻水灾后管理要点[N];江苏科技报;2006年
2 高欣 记者 徐举;庄河局部地区发生水灾[N];大连日报;2010年
3 赵金川;印尼首都发生水灾[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传军;日本研究显示亚洲或将经历更严重水灾[N];光明日报;2010年
5 王秀元;淮河为何多水灾[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石岩;水灾凸显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盲点[N];河南科技报;2007年
7 鲁珊;最好的人文关怀是为防暑降温修法[N];恩施日报;2010年
8 王安;预防天灾 造福人类[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张蕾;墨西哥 全力迎战特大洪灾[N];人民日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庄唯一;遂宁发现民国时期气象档案[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春英;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研究(1644年—1911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海根;明代江西的水灾及应对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希竹;清代湖北省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环姣;陕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世斌;宋代福建水旱灾害及其防救措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任玉玉;气候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5年
6 雷亚妮;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利辉;530年来荆江沿岸地区水旱灾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美苏;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建[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晓卿;20世纪华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及防救措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施汶妤;600年以来巢湖流域水旱灾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7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3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