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鄂近代化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论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文教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文选题:张之洞 切入点:武汉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汤浅现象"揭示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同时也有助于分析我国历代文教中心的转移。从历史上看,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步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文教中心也随之逐步南移。文教中心的转移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使然,同样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清末,晚清重臣张之洞督鄂18年,推动了湖北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近代化,也促成了文教近代化,构建了领先全国的文教体系,使湖北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文教中心,并反过来推动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近代化事业,促成近代武汉崛起以及当前四大文教中心的地位。当前,继承张之洞的历史遗产,进一步夯实武汉当今全国四大文教中心之一的地位,并为湖北武汉乃至国家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仍是今日后继者们念兹在兹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Abstract]:"shallow Tang phenomenon" reveals the law of the transfer of the world science center, and it also helps to analyze the transfer of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in China. Historically,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s have been gradually transferr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transfer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s is not only due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unctions, but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Zhidong, the important ministe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oversaw Hubei for 18 years. It has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military affairs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and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t has built a lead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ystem throughout the country, making Wuhan once a nation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 In turn, it promoted hi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Wuhan in modern times and the status of the four major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s. At present, he inherited Zhang Zhidong's historical heritage.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status of one of the four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s in Wuhan and to make 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and the country in Hubei is still the sacred duty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f today's successor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教育家办学活动的外在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14YJC880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鹤玲;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现代技术问题——基于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多重维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邢宇峰;肖建新;;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孙显元;;悖论和道德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张体云;;论朱熹对徽州教育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6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王雅克;;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教育理念[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翟秀文,巨乃岐,张志国,卢晓莉;“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知识经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刘伟红;试析书院的形成与发展历程[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10 金阿宁;王海胜;;近代中国私塾改良动因论析[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周亮;;试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公民科学素质教育[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金林祥;;试论清末书院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林淳英;李存晰;;北京大学校史溯源问题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6 王鑫;;奥斯特的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涂剑峰;;议科技编辑涉足科学学[A];学报编辑论丛(第六集)[C];1996年
8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邹艳;月泉吟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邢宇峰;宋代太学管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薇;试论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科学创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左s,
本文编号:1646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4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