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以来实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本文选题:近代中国 切入点:实业发展 出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实业即是指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商业。近代以来,为了改变中国产业落后的现状,寻求兴国之路,无数志士仁人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以兴实业求兴国,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实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国的国情,确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扶持、利用私营工商业,达到了发展工商业,恢复国民经济的目的,并以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为中国实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强化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backward situ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 and seek the road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countless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have made various explorations and efforts to invigorate the country by developing industry. However, in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was difficult.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eople to seize political power throughout the country, guided by Marxist theory and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t established the state economy as the main body and support. The use of private industry and commerce has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restor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gradually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ownership of socialist means of production in the form of state capitalism, such a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a good development space for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with innovation, and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林;重评近代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兼论近代中国应付西方挑战的合理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杨声;;第二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9年02期
3 曹德验;;‘改变中国’[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01期
4 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刘喜堂;;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特点及其影响[J];探索;1994年04期
6 柳和仁;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研究上的理论困惑与出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7 王守中;《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8 郭彦领;近代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反思[J];岭南学刊;2002年02期
9 张仲民;;走出中世纪·中国中心观·权势转移[J];博览群书;2003年06期
10 印少云;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的生成与国民外交[J];学术论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4 ;《近代中国》一至九辑目录[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5 陈绛;;陈兰彬《使美纪略》[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吴雁南;;戊戌维新运动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运动[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刘曙东;;近代入城流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叶永生;;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10 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3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4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标准与数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董炳月;日本人游记中的近代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吴晶;展现近代文化史研究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朱宗震;近代中国“大资本家”语录[N];南方周末;2007年
9 汪秀枝;还原史实 探索真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陈志宏;“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2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演迁[D];上海大学;2010年
5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7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佳余;近代东北开埠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聂会会;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参与”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立璋;“存、废”之间[D];郑州大学;2005年
5 康菲;浅谈中国近代女佣[D];吉林大学;2007年
6 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成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二奇;近代中国行业组织的历史变迁[D];郑州大学;2004年
10 杨红星;留美医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49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4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