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与清末话语权之争

发布时间:2018-03-23 01:03

  本文选题:清政府 切入点:新闻立法 出处:《宁波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在清末围绕宪政和各自政治主张的话语权之争中,革命派、立宪派和清政府三方均通过自己的管道发出声音,扼制对手,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作为现行政权,利用其掌握的国家资源来加入这场话语之争中来。 首先清政府利用制订法律的权力,从1906年开始,在舆论攻防战最激烈的阶段,先后制定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等一系列针对新闻出版的专门法律。一方面对新闻出版和集会结社有限开放,疏导民间压力;另一方面,对办报人、报刊登记送审、报道内容等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和禁令,从而将新闻出版的管理置于法规之下,为新闻出版业确定了明确的界限。依据法律,清政府对新闻出版严格掌控,试图将舆论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防止危及其统治的言论的传播。这对清末新闻出版业是有巨大影响的。在阻止革命派宣传,控制立宪派和革命派向大众传媒渗透和开展思想宣传方面还是比较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在运用法律管理和控制舆论的同时,清政府对“非法”的革命言论和宣传则采取直接的打击迫害。针对革命派利用租界这一清政府无法有效控制的空间和言论自由环境进行革命宣传,清政府一开始就采取外交和诉讼方式加以阻隔。1903年“苏报案”的审判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由于清政府的坚持,最终“苏报案”对办报的革命党人做了有罪判决,并查封了《苏报》,给租界内的言论自由确立了一道红线,不仅革命党人失去了《苏报》这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宣传阵地,更严重的是,他们还很早就失去了非常看重的租界舆论空间和传播媒介。此后革命派在国内的宣传基本处于秘密状态,舆论宣传重心一直孤悬海外,严重影响了对国内民众的革命宣传和动员。 除了利用新闻立法管控舆论,打压革命派的宣传,清政府还几乎与立宪派和革命派同时,利用现代传媒为自己服务。清末政府主办的官报达一百多种,成为当时一大主要报种。这样大规模的办报活动,是建立在对现代传媒与舆论充分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官报还利用国家财政和行政资源扩大发行,甚至采用白话报和读报人等方式,将官报和官方话语传播到边远地区和下层民众之中,其影响力不容小视。 作为执政的政权,清政府主要通过上谕来传达王朝的主张和政策、决定。围绕立宪问题,清王朝一开始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掌握话语主动权,通过派员出国考察政治,主动宣布预备立宪,改革官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和确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等一系列决定和行动,在预备立宪语境下传达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针对立宪派在国内掀起的宪政运动,尤其是围绕设立国会问题,与立宪派展开对话、论争和宣传战,逐步失去话语主导权,在宪政运动语境下,清政府与立宪派之间开始出现话语权的权势转移,清政府被迫做出让步。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革命语境下,宪政话语被迫中断。 由上可见,清末话语权之争,清政府是一个重要角色,也是一个活跃和主动的角色。其利用执政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打击对手,宣传自己,对革命派的宣传和立宪活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志;;浅析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的活动路径及转向革命派的原因[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越;;浅析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发展走向[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3 费志杰;;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争及近代尚武思潮[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4 胡晓丹;;辛亥时期革命派民族主义动员新探——以《民立报》刊载文章为核心[J];文史杂志;2011年05期

5 兰梁斌;方光华;;辛亥革命前夕自由观的演变[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6 李涛;;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台湾苗栗起义[J];文史杂志;2011年05期

7 姜新;;袁世凯:辛亥革命前期的功与过(上)[J];百科知识;2011年17期

8 林仕谋;;是谁甘冒杀身险义葬七十二烈士[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9 周妤;;论清政府铁路决策的实施[J];前沿;2011年14期

10 谢放;;多维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权赫秀;;“自顾不遑,断难干预”——清政府对日本吞并大韩帝国的认识与反应[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何若钧;;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主义的批判[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3 邢焕林;;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直隶革命运动[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4 李文海;;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5 葛培林;;天津与辛亥革命活动述论[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7 吴乾兑;;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8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9 段云章;;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的几点探讨[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10 吴雁南;;辛亥革命与农民问题[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年内还清政府拖欠的二十亿元工程款[N];人民日报;2003年

2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迟云飞;清政府为什么在九十年前灭亡?[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清廷“制造”的革命党[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李斯颐;清政府与清末报业高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刘丹;清政府实行“宝星”奖赏制[N];团结报;2000年

6 吴建雍;从广东十三行看清政府对贸易的垄断(中)[N];学习时报;2007年

7 金冲及 龚书铎 李文海;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N];光明日报;2003年

8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9 雷颐;“起死回生”的关键一折[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0 张莫莉;浅谈清末政府公债[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D];暨南大学;2005年

3 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5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孙f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年

9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宋荣超;20世纪初政论报刊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纯亚;清政府与清末话语权之争[D];宁波大学;2010年

2 齐德舜;清乾隆攻打川西北大小金川战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宋立波;清政府卢汉铁路借款的利权维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艳;朝鲜巨文岛事件及清政府的对策[D];延边大学;2008年

5 冯振华;吕海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向秀兰;成渝铁路建筑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8 叶波;晚清东南亚契约华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郝秀;试析晚清关于西藏问题的对英交涉[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唐兰慧;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1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51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