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现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本文选题:文化史研究 切入点:现代中国 出处:《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05期
【摘要】:正在"文化热""人文精神"讨论渐渐淡去之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兴起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热潮。而从陈平原、罗志田、王lN森、桑兵、章清、刘龙心等人在学界流传颇广的作品来看,当前民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显著精神特征乃是试图通过考察那段学术转型历程,为当代中国学术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伟岸"学统",借此可以创造"更上一层楼"的"中国学术"。无论是梳理章太炎、胡适等学界领袖的学术革新行动,还是分析傅斯年、顾颉刚等胡适
[Abstract]:Is the "cultural fever" and "humanistic spirit" discussion faded after the ri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ircles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China boom. From Chen Pingyuan, Luo Zhitian, Wang lN Sen, sang Bing, Zhang Qing, Liu Longxin, et al. Popular works in academic circles, significant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academic the country is trying to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current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or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Chinese found enough to settle down the gigantic "learningsystems" can create ", to striv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academic "China." both Zhang Taiyan Hu Shi and other academic carding, innovation action academic leaders, or of Fu Sinian, Gu. Hu Shi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K25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傅璇琮;漫谈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建设[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2期
3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J];文史哲;1993年03期
4 刘志琴;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5 吕凤棠;文化热点中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力作──《两宋文化史研究》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杨齐福;20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周积明,谢宝耿;文化史研究:以点带面转换视域——周积明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8 何晏,魏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化史研究概述[J];桂海论丛;2004年S2期
9 张欣;评《中国文化论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何晓明;王艳勤;;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任道斌;;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简介[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3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周均平;;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张昭军;;复兴之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史研究[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8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9 杨华;;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N];东方早报;2010年
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任放;开创文化史研究的新范式[N];北京日报;2014年
3 吕绍刚;寻找文化史上的“失踪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危兆盖;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张炜;文化史何以出“新”[N];团结报;2010年
6 张国旺;喜见元代文化史研究结硕果[N];光明日报;2010年
7 彭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新史学:整体历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杨峰;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N];光明日报;2013年
9 王建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纵观近代新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耿雪 曾江;“新文化史”给我国史学研究带来了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冰;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丁敏;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安凡;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虎;从吉安县永和镇地方文献看士人群体与社区文化的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8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5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