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哲学意蕴
本文选题:魏源 切入点:经世致用 出处:《学术交流》2014年02期
【摘要】:魏源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开端人物,以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著称于世,并取得了良好的改革实效,对于挽救民族危亡起到了一定作用。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包含经学、史学、实学和西学四大部分理论,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多种改革时弊的对策,反映了魏源利用各种学术资源来经世济国的良苦用心。这四方面的理论是他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大量输入西学而形成的,不仅具有近代转型期中西合璧的特色,还赋予了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新的内涵。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局的需要,魏源从哲学的视野剖析了事心、法人、今古、物我四大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证明了经世致用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经世致用思想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结合先进的西学,目的是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启蒙作用,而且为人们"睁眼看世界"引领了方向。
[Abstract]:Wei Yuan is the beginning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He is famous for his academic thought which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world,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form results, which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saving the national peril. The four major theories of practical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combined with social reality,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disadvantages of reform. It reflects Wei Yuan's painstaking intentions in using all kinds of academic resources to manage the world and the country. The four theories wer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hi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studies, which not on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odern times, but also reflect the good intentions of Wei Yuan in making use of all kinds of academic resources.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i Yuan analyzed the inner logic between the four principles of mind, legal person, current and ancient times, and material and ou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It proves the necess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thought of utilisation of the world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intrinsic information and the advanced western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e thought i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which has not only had the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o the modern China. And for people to "open their eyes to see the world" led the way.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斯旺西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K2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继明;;《说卦传》董理及卦序问题再议[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2期
2 邢丽;;试论《易传》中的象辞关系[J];才智;2009年23期
3 赵苑达;谭英华;;“积德保障”说解析与保险功能探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4 赵荣波;;《易传》中的君子观和圣人观[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5 李承贵;;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8期
6 倪武业;;“道”的美学意蕴论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黄丽丽;;六经次序辨[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8 张宏轩;;《曾子天圆》的“品物之本”论及其思想渊源[J];管子学刊;2005年04期
9 俞吾金;;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关系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史少博;;《周易》“吉”“凶”论的辩证关系与现实价值[J];河北学刊;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洪霞;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曾凡朝;杨简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9 王永平;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楷;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敏;云南合院式民居心理维度的实证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孙航;孔子易学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茂峰;易经管理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陈尧;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宋立林;孔子“易教”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新华;《易传》的思想体系、时代特征及学派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亚琳;《伤寒论》服药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辛亚民;论《周易》的理想人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鑫焱;张载《横渠易说》研究刍议[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华;;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与佛学[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孙功达;试论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蒋先寒;;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成因[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钟觉民;覃婷婷;;魏源“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原因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伍君;王卫;;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之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桂遵义;试论魏源经世思想的演变和发展[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7 孙长城;简析魏源的“师夷”思想[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蒋永星;魏源前后期思想的变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朱佳强 ,藤间生大;参加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记实(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刘学照!上海;魏源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月之;;魏源学术研讨会纪要[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孙以楷;杨先文;;老子的“无为”与魏源的经世致用——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刺激下儒道融合一例[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3 邓华祥;肖忠生;;林则徐、魏源的经世思想对船政文化的影响[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4 李景华;;魏源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赵承春;;弘扬船政精神的建议[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6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叶光寒;;论魏源书法的形态美学与养生[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8 刘跃宾;;胡思庸先生来石讲学[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5第2期)[C];1984年
9 戴元歧;;“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导性和借鉴意义[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10 冯天瑜;;第十八章 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保华;充满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学者型校长魏源地[N];西安日报;2009年
2 牟放;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四大原则[N];中国财经报;2004年
3 毛冰冰;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四大原则[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新一轮税改应坚持四大原则[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项建新;王国春:多元化发展遵循四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6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萧致治;“魏源已无后裔”说辩误[N];光明日报;2007年
7 马璐瑶;四大原则完善公司治理[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专家指出癌症治疗四大原则[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夏天;配套业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N];中国船舶报;2003年
10 黄松武;出勤管理四大原则[N];中国保险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池;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D];中南大学;2007年
2 房瑞丽;清代三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林红;近代的道家观[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小波;左宗棠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于慧;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黄守红;清代中期湘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8 李程;近代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石峰岗;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学江;保险投资论[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超;郭嵩焘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尹可雨;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伍成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尧;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吴挺暹;试论魏源思想对晚清科技的影响[D];福州大学;2005年
6 郑红群;起视万花开,,一花一天地[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洁;魏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小婧;魏源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D];中南大学;2007年
9 胡博;略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魏源的忧患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文亮;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71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7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