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院助教的聘用机制及其双重身份——以赵万里、浦江清为重心
本文选题:清华大学 切入点:国学院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清华国学院存在的四年内,先后为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和讲师李济等人聘请赵万里、梁廷灿、蒋善国、章昭煌、王庸、余永梁、浦江清等为助教。他们进入国学院后,一方面负责为导师检阅书籍、准备授课、抄写文稿等,另一方面也得到各位导师的指点,继续深造学业,兼具"工作助理"与"私淑弟子"的双重身份,传承清华国学院的学术薪火,在日后亦多有建树。清华国学院助教聘用机制的成功,为今天大学的助教配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Abstract]:Four year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has to Tutor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Zhao Yuanren, Chen Yinque and Li Ji et al. Lecturers invited Zhao Wanli, Liang Tingcan, Jiang Shanguo, Wang Yong, Yu Yongliang, Zhang Zhaohuang, Ura Eshi as assistant. They entered the country after college, a responsible teacher to review the books, ready to teach the copying of a manuscript. On the other hand, you also get mentors, further education, the dual identity of both "assistant" and "Dynasty", inheritance of Tsinghua University's academic research in Japan, also many achievements. Tsinghua University assistant appointment system equipped for succes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today, provides reference example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G649.29;K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冀叔英;;忆念赵万里先生[J];文献;1982年02期
2 浦汉明;;学贯中西 广博精深——谈父亲浦江清先生的治学[J];文史知识;199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继安;;陈独秀去世:社会各界的态度与反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周勇;;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7 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8 王欢;;浅析王国维研究方法[J];才智;2012年03期
9 王慧敏;;彩笔调和两半球——试论吕碧城的海外新词对传统词体的突破[J];长江论坛;2010年06期
10 张森;;略谈沈从文研究中的史料问题[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5 朱夏君;20世纪昆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6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俊杰;抗战浪潮中的“玫瑰红”[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苗苗;张季鸾报业活动中人脉网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席力飞;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用观及其中国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8 左明;江标的思想来源及其在湖南的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彦茹;毛彦文的婚恋经历与时代变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丽艳;《藏园群书经眼录》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波;;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J];书屋;2009年09期
2 李刚;;王国维死因研究述评[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崔刚波;;王国维之死窥探:内外因素合力说[J];华章;2011年07期
4 佛雏;;王国维与江苏两所“师范学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5 李菁;从社会学角度看王国维之死[J];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李刚;;王国维死因三说与新探[J];求索;2007年02期
7 刘延苗;;从王国维的思想看王国维之自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郭春牛;;王国维死因新解[J];理论界;2010年02期
9 任崇岳;;王国维死因新说[J];寻根;2010年06期
10 于建胜;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师法西学之异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修斌;;德国哲学研究时期的王国维与日本——以王国维的尼采研究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许全胜;;沈曾植与早期中外史地研究[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俊;;抗战时期迁滇知识分子在云南的调查研究——以西南联大为讨论的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孔繁岭;;南京政府前期的留美教育[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崔志海;;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8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9 ;附录二:已出《时代与思潮》(1—6期)全目[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秦佑国;;梁思成、林徽音与国徽设计[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喻阳;从历史中汲取经验[N];人民日报;2008年
2 史轩;清华大学在1937年[N];新清华;2007年
3 王庆祥;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N];团结报;2002年
4 中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希;继承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 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N];新清华;2005年
5 方惠坚;“一二·九”运动为抗日战争做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N];新清华;2005年
6 李景端;六十年前听教授“洗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邓小平与科学春天[N];北京日报;2004年
8 校史研究室;抗日救亡运动的光辉旗帜[N];新清华;2005年
9 侯且岸;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神秘面纱[N];北京日报;2006年
10 王敏;抗战中的新文化建设[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2 饶正慧;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戈洪伟;音容宛在—张奚若的生平与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凯华;《观察》与战后中国政治[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3 吴兴星;清华历史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晶华;民国社会的异度空间[D];吉林大学;2006年
5 苏丽丽;江亢虎早期思想与实践之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郑林;《观察》周刊与中国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的自由主义文人论政[D];厦门大学;2007年
8 吴文英;世界秩序与制度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洪鹏;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爆炸在中国产生的震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亚伶;追梦的旅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4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8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