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的空间——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记忆伦理

发布时间:2018-04-03 15:38

  本文选题:死者的记忆 切入点:伤者的记忆 出处:《江海学刊》2017年05期


【摘要】:随着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记忆转向",记忆伦理这一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性愈发明显。该文截取两个断面进行探讨,即死者的记忆与伤者的记忆。死者的记忆是生者代理表象的产物,伤者则可以借助自身的回忆和"共享记忆"来证明受害事实。由于关于死伤者的事件不在场,加上事后回忆或他者表象的局限性,特别是历史修正主义对历史书写的暴力,所谓死伤者的记忆,于是转化为历史学之外为何记忆/忘却、谁在记忆/忘却之问题。
[Abstract]:With the "memory turn" in the study of Nanjing Massac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memory ethics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This paper intercepts two sections to discuss, that is, the memory of the dead and the memory of the injured.The memory of the dead is the product of the surrog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iving, while the injured can prove the fact of victimization by means of their own memories and "shared memory".Due to the absence of events concerning the dead and injured, coupled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afterthought or the appearance of others, in particular the violence of historical revisionism against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he so-called memory of the dead and wounded is translated into why memory / forgetting is beyond history.Who is remembering / forgetting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号:13&ZD19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罪行铁证如山[J];档案与建设;2000年08期

2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3 王琳;国耻岂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简介[J];党史纵横;2000年03期

4 ;南京大屠杀──一场使30余万生灵罹难的空前浩劫[J];民国春秋;2000年06期

5 王春生;否定南京大屠杀:警示我们什么?[J];福建党史月刊;2000年05期

6 朱成山;“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岂容翻案[J];群众;2000年04期

7 黄舍骄;;日本前外相佐证南京大屠杀[J];世界知识;2000年05期

8 刘维荣,林挺;南京大屠杀亲历档案──魏特琳日记[J];档案;2001年06期

9 孙宅巍;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10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J];全国新书目;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5 李习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对外传播[A];公共外交季刊2011夏季号(总第6期)[C];2011年

6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姜玉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之死[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8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倪秀萍;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巡展到武汉[N];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史实巡展吸引观众六十万[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连红 潘伟伟 吴昌红;旅日华侨资助南京大屠杀研究[N];新华日报;2004年

4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蒋信伟;南京大屠杀,走进学术研究的深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蔡玉高 车宏亮;南京大屠杀历史又添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记者 肖姗;南京大屠杀专案审理,留下大量庭审记录[N];南京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唐红丽 郑飞;南京大屠杀是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张春海;南京大屠杀的全景展示与深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记者 肖姗;南京大屠杀史实以辞典形式呈现[N];南京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刘江;王金昌:镇江沦陷不亚于南京大屠杀[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鲁贵洋;唯物史观与《南京大屠杀辞典》编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辛洁;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D];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

5 张闪闪;中日西三方对南京大屠杀前后事态之观感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颜玉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晓红;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媛元;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难民生存状况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许书宏;恐惧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珊珊;罗伯特·威尔逊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5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05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