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的嬗变研究
本文选题:科学团体 切入点:嬗变 出处:《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中国近代科学团体始于民国建立后,二三十年代科学团体得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研究设备不足、印刷困难、交通不便以及科学团体迁徙不定等因素,科学团体进入艰难发展阶段。因此,八年抗战期间科学团体在战前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发生嬗变,即在地理分布上科学团体由东部沿海向大后方集中;多数科学团体与个别科学团体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科学团体在救国取向上转变为科学事业与社会事业交互作用;在学术交流方面科学团体新增年会讨论项目和新建学会;科学家群体因政治诉求不同而产生分化。 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研究现状、论题缘起及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抗战前科学团体的缘起、发展及其特点,主要为第三部分的论述埋下伏笔。第三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通过史实来论述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在五个方面的嬗变,且与战前科学团体的发展变化进行对比。第四部分也是重点,着重从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的嬗变中得出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从而加深对其嬗变的理解。第五部分则是结语,主要从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嬗变的利与弊中,揭示对当今西部大开发、东西部科技均衡发展、理论与应用科学协调发展的历史启迪。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in modern China developed preliminarily in the 1920s and 1930s.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scientific group entered a difficult stage of development due to insufficient research equipment, difficult printing,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indefinite migration of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Therefore, during the eight years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scientific groups changed again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before the war, that i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cientific groups was concentrated from the eastern coast to the rear, and most scientific groups and individual scientific groups showed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tes.In the aspect of academic exchange, the scientific group has added the annual meeting to discuss the project and the new society, and the group of scientists has been divide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demands.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The second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group before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The third part is not only the emphasis but also the difficulty, mainl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facts to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the rear area scientific group in five aspect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nd to compar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pre-war scientific group.The fourth part is also the focal point, emphatically obtains its development chang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great rear area scientific group's transmut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u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to its transmutation.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mainly from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in the rear are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applied science.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文;抗战时期郭沫若政论中的文化道德因素[J];郭沫若学刊;1988年02期
2 管学庭;抗战时期的桂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1年01期
3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4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5 李毅直;抗战时期的堡垒村——王厂沟[J];党史博采;2000年10期
6 刘宝东;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周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8 王积建;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J];文史博览;2005年15期
9 王振国;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在职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历史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蒋连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5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8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余贤杰;抗战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N];兰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波;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契机 推动桂林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N];桂林日报;2008年
8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9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苏映陶;“抗战经济文物展”红岩村亮相[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抗战时期重庆与长春城市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精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3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1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2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