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专的张力:1949-1965年工人内部提拔技术干部的实践与问题

发布时间:2018-04-14 08:25

  本文选题:技术干部 + 制度变迁 ; 参考:《学海》2015年03期


【摘要】:本研究论述的是建国初期(1949-1965)国营工厂从工人内部选拔技术干部的问题。自建国之始,共产党一直尝试着将政治忠诚的选拔原则植入到技术精英选拔的过程之中,努力改变"旧知识分子"对技术的垄断局面,使其能够掌握在共产党所信任的工人阶级手中,这种执政理念的代表性政策是从工人中提拔技术干部,实现技术领域的无产阶级化。但是,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阶段性的效果差异。本研究发现,影响工人技术干部选拔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内部党政领导权力关系的变化。出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虑,政党主导的干部选拔工作,往往会由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再分配者向工农家庭及其后代在就业、职位晋升等方面提供照顾,表现为一种权力的授予关系。但是,注重阶级出身、政治表现而忽视技术能力的干部选拔,会对行政部门完成生产任务产生负面效应。企业党政领导因外部环境的制度变迁和内在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权力关系变化,与技术干部提拔标准的阶段性转变存在因果关系,由此对工人和技术干部的个人生活机遇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政治与经济"的二重话语在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关系。
[Abstract]: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cadres from the workers in the state-owned factori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trying to put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loyalty into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the technical elite, and has tried to change the monopoly of "old intellectuals" on technology.The representative policy of this ruling concept is to promote the technical cadres from the workers and to realize the proletariat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However, this polic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but there are periodic effects.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workers' technical cadres is the change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Due to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e selection of cadres led by political parties is often taken care of by workers, peasants, famil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terms of employment, job promotion, and so on, by redistributors of highe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It is manifested in a power-granting relationship.However, the selection of cadres who pay attention to class origin, political performance and neglect of technical ability will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 accomplishing their production tasks.The changes in power relations caused by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herent conflicts of interest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in enterprises have a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iodic changes in the standards for the promotion of technical cadres.As a result, it has an impact on the personal life opportunities of workers and technical cadres, thus further explaining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ual discourse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F279.29;K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专”问题的讨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1期

2 王明P+;李应;;大力培养工人出身的工程师[J];创造;1960年12期

3 李若建;;指标管理的失败:“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官员造假行为[J];开放时代;2009年03期

4 伊万·塞勒尼;;重读《社会主义的企业家》[J];开放时代;2013年04期

5 武力;五十年代国营企业党政关系的演变[J];改革;1996年05期

6 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J];社会;2009年06期

7 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01期

8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9 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10 陈峰;;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萍;;毛泽东财经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与新中国财经干部队伍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刘家钦;苏联因素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3 胡晓;;暖春是怎样变成严冬的: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反右派运动[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洪冰冰;张晓丽;;1949-1956年我国的科技战略思想浅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蒙秀琼;;论党的农业发展政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6 陈承红,江雪茹;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师吉金;1949—1956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王先俊;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姚植传;抗日战争对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先俊;;中共“八大”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皓;王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思考[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何江;;体制壁垒和法治本土化的制度演进[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周玉;;性别差异:地位获得中的非制度机制[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沈奕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分层理论[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韩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分配:演进与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陈桂生;;毛泽东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董志凯;;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计划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1953—1980)[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迟爱萍;;新中国第一笔国债——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兼谈陈云关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思想[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卉;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缘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廉政理论的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爱香;20世纪60年代初湘潭专区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素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村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郑海照;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秦;解放初期国营(公营)厂矿企业的民主改革运动[J];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03期

2 吕养正;毛泽东时代苗族社会“至大神”崇拜的衍化与形成[J];船山学刊;2002年02期

3 白云涛;建国初期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J];党史天地;2002年12期

4 郑光路;一九五八年围剿麻雀的“人民战争”[J];党史文苑;2003年05期

5 钟万全;“浮夸风”导致大饥荒纪实——一个县报记者的手记[J];广东党史;2003年05期

6 苏茵;春雨潇潇──一个女县长的自述[J];广西党史;1996年03期

7 杨奎松;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初尝试——以上海“镇反”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孙成武;诉苦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重要的建军经验[J];黑龙江史志;1994年04期

9 沈越;;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J];经济研究;1988年02期

10 张维迎,吴有昌 ,马捷;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学平;一个企业和厂长──记峰峰矿务局电器修配厂厂长梁广慧[J];价值工程;1995年04期

2 毛远耀;我们的学院[J];测绘通报;1959年16期

3 张红权;踏遍青山人未老——记湖北省房县农资公司退休技术干部熊飞[J];农资科技;1997年Z1期

4 守猪待兔;;散乱的烛滴[J];东方剑;2008年05期

5 杨新华;;小空间大文化[J];军营文化天地;2012年01期

6 邵言吉;;高举红旗、猛攻文化,坚持办学、大放异彩[J];人民军医;1959年S1期

7 梁秉X;悄悄地变化着[J];领导文萃;1994年06期

8 杨鹤松 ,张廷豹;他倒在了水利工地上——记高邮市车逻水利站技术干部李定朝[J];治淮;1995年01期

9 刁小鹏;纪保成;;探析“网络宅一族”[J];军营文化天地;2013年02期

10 李可江;甜蜜的事业[J];中国农垦;200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庆、蒋康华;新疆军区某部一批技术干部归位[N];解放军报;2004年

2 付文武 李华敏 张科进 柳刚(本报特约通讯员 付文武 特约记者 李华敏 张科进);改行风波[N];解放军报;2010年

3 通讯员 宋永凤;大庆八厂用新法考核技术干部[N];中国石油报;2001年

4 通讯员 周文婷;“半月讲坛”促技术干部成才[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5 蒋诚、李亮亮;技术干部走上“指挥平台”[N];战士报;2011年

6 曹磊 张书松;技术干部成为练“打赢”的急先锋[N];战士报;2002年

7 高吉全邋特约通讯员 杨吉庆;四个《规定》的育才效应[N];解放军报;2007年

8 皮峰;既要扶上马 又要送全程[N];人民武警;2007年

9 刘正文、杨大武;水电三支队 着力解决施工中瓶颈问题[N];人民武警;2008年

10 怀超 陈琪;知识结构与装备同步升级[N];战士报;2009年



本文编号:1748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48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