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章开沅、林增平版《辛亥革命史》的成书之路
发布时间:2018-04-15 07:09
本文选题:《辛亥革命史》 + 马克思主义史学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辛亥革命史》是80年代初大陆出版的大型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著作,由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萧致治、冯祖贻、刘望龄、隗瀛涛、吴雁南、王天奖分任各册主编。《辛亥革命史》出版后,不仅在大陆学术界,而且在世界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引起重大关注,被誉为当时研究辛亥革命篇幅最大,最为系统的一部书。这部书是在“文革”末期,由人民出版社编辑林言椒提议编写的。林言椒赞赏章开沅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便请他牵头集合鄂、湘、豫、川、黔五省学者,并联合党支部、工农兵组成编写组。“三结合”的写作班底也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编写工作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1976年11月的长沙会议,是编写工作初步就绪阶段,编写组拟定了初稿大纲和写作分工,在摸索中开展编写工作。1977年4月的贵阳会议,针对三个月的写作成果展开具体问题讨论,初步统一了书稿的体例与文风,是一次调整编写布局的中期会议。1977年10月底召开的成都会议,是初稿讨论会,此时编写组不但完成了初稿写作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更是明确了未来的编写方向。1978年6月定稿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1981年,共计120万字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鸿篇付梓。编书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评价、路线斗争以及工农群众作用的问题被反复讨论却不是老生常谈。随着不断清除“四人帮”流毒和克服“左”倾思想,学者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也发生着变化。从对资产阶级“立足于批”的态度到肯定其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就是思想枷锁打破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展开历史研究的体现。这一变化,可以看作“文革”后史学群体的认识水平和心路历程的变化的缩影。反复讨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条件下研究辛亥革命史取得的成果。《辛亥革命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均取得突破。这部书的出版不仅开启了大陆辛亥革命史研究解放思想的新阶段,而且成为几位主编的学术基石。编书期间,编写组促成了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成立,研究会在学术交流上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辛亥革命史》的编写过程能够为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经验。以章开沅为首的编写组成员在经历了恶劣的政治环境后,仍能坚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们对史学研究的执着与认真,一直能够激励后学奋进。
[Abstract]:In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 the writer compiled a preliminary draft outline and a division of work . Their persistence and seriousness in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have always been able to inspire post - learning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明;;“旧制度”与“大革命”——“革命委员会”的权力结构及其演变(1967~1973)[J];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5年02期
2 崔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5年03期
3 赵颖;;大象无形——章开沅先生访谈录[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4 严昌洪,马敏;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5 朱英;从清末商会的诞生看资产阶级的初步形成[J];江汉论坛;1987年08期
6 虞和平;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的成立与中国资产阶级完整形态的形成[J];历史档案;1986年04期
7 袁鸿林;《辛亥革命史》正误一则[J];学习与思考;1984年04期
8 杨立强 ,沈渭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9 章开沅;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J];近代史研究;1983年01期
10 卞哲;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成果——《辛亥革命史》评介[J];近代史研究;1982年01期
,本文编号:1753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5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