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前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美宣传——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19 06:47

  本文选题:太平洋战争 + 国际广播电台 ; 参考:《兰州学刊》2017年06期


【摘要】: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在坚持抗战的同时,也相当重视对国际援助的争取。其中,争取美国的援助成为贯穿国民政府战时外交战略的一个中心工作。如何做好对美宣传,争取美国早日加入太平洋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有力援助,一直都是国民政府对外宣传的重点。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国民政府对外宣传的喉舌,其广播内容则是国民政府这一外交战略的直接体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的对美宣传也随着战争的进程不断变化侧重点。直到1943年中美签订新约之后,在建立"新型的中美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影响之下,国民政府的对内战略也有了更为彻底的转变。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ight for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while insisting o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Among them, fighting for American aid became a central task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wartime diplomatic strategy.How to do a good job of propaganda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riv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join the Pacific War at an early date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foreign propaganda.International radio station is the mouthpiec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propaganda, and its broadcasting content is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diplomatic strategy.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propaganda to the United States also changed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war.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3,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 new typ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 the internal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lso changed more thoroughly.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抗战广播史研究”(课题编号:16CZS053)资助
【分类号】:D829;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季邑;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徐世刚;东北亚大国对蒙战略与蒙古的“多支点”外交战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2期

3 舍娜莉;论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再生;;试论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历史特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乔旋;;评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的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6期

6 ;中国的外交战略[J];文化纵横;2012年04期

7 靳文;;我国古代外交战略漫议(上)[J];世界知识;1988年16期

8 李爱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囿——论冷战后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方针[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王晓雪,刘为群;法国当前新的外交战略和政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肖宪;论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J];思想战线;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伟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浦启华;;韬光养晦与积极的外交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郜非非;;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发展过程及启示[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冰;;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伟伟;;新中国60年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关系研究及启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6 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A];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总第2期)[C];2010年

7 钮菊生;;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戴德铮;;“冷静观察”等28字方针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9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屈彩云;;日本环境ODA的战略发展探析[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日本“近视”外交战略是作茧自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特聘教授 宋镇照;李克强访印的外交战略意涵[N];东方早报;2013年

3 北京商报记者 韩哲 赵毅波;莫迪外交战略浮出水面[N];北京商报;2014年

4 金嬴;日本迷失外交战略[N];东方早报;2005年

5 周戎;印度不愿充当他国外交战略的工具[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欧盟酝酿新时期外交战略[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宁惠;我市举行外交战略暨国际形势报告会[N];张家界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未来30年外交战略考验中国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刘勃;从水火到水乳——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路新探[N];秦皇岛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魏恒;主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奋力开创我区开放合作新局面[N];广西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刘德喜;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和毛泽东的外交战略(1943—1949)[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龙;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继承、发展与创新[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向华;试析印度尼西亚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D];外交学院;2016年

3 张黎月;论联邦德国两大政党影响下的国家外交战略(1949-1969)[D];吉林大学;2016年

4 袁胜捷;从新时期日本的亚太外交战略看中日关系[D];南京大学;2016年

5 李海宝;“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当前外交战略调整的关系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年

6 黄雅琦;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7 邓榕;一带一路:崛起中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湘潭大学;2016年

8 王硕;二战后日本对湄公河区域国家经济外交战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9 张磊;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讨论[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伟伟;美国之音在美国外交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D];青岛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72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72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