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人对“边疆”、“边政”含义的认识
本文选题:民国时期 + 边疆变局 ; 参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民国时期,截至20世纪30年代,地理边疆说较为普遍,其国防意义更为当局看重。但在40年代,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多从文化视角看边疆,其意在避免将国内民族问题政治化,而是将其定位在文化上。国人言说中的"边政"内容涵盖面很广,举凡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概莫能外,但在边政工作中,民族工作具有关键性、基础性作用。本文对民国时期国人对近代中国边疆局势变迁的观察及对"边疆"、"边政"含义的认识试做梳理。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the 1930 s, geographical frontier theory was more common, and its national defense significance was more important to the authorities. However, in 1940s, whether official or civil, it was intended to avoid the politicization of domestic ethnic issues, but to position it culturally. The content of "border politics" in the speech of Chinese people covers a wide rang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frontier ethnic areas can not be excluded, but in the work of border politics, the national work plays a key and fundamental role. 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observation of the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in modern China's border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s of "frontier areas" and "border politics".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政治与边政学”(项目编号:09CZS02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J];近代史研究;1995年06期
2 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与民族学——从杨成志的一篇旧文说起[J];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3 汪洪亮;;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段金生;;近代中国的边疆社会政治及边疆认识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2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马陵合;;从“联美”到均势外交——清季币制借款的外交功能及其缺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赵颖霞;;李石曾的政治思想及实践活动述评[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邱若宏;;《新世纪》与近代科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任晓兰;;张之洞对传统义利之辨的继承与突破[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何志虎;;戊戌维新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中级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2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罗检秋;;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冯天瑜;;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6 谢忠文;郭丽;;民生政治观的谱系与建构[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堂会;;民粹主义与中国近代文学[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8 林家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3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7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晶;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冉彦;唐t営胄梁ジ锩逼诘哪涎舐壅剑,
本文编号:1785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8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