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扫荡报》(桂林版)战争动员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3 10:06

  本文选题:战争动员 + 议题报道 ; 参考:《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抗战时期国民党报刊的战争动员议题,是一个重大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桂林作为抗战西南大后方最重要的城市,在抗战时期不仅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蓬勃的城市,新桂系的政治态度以及一些开明的政策也使国民党的战时动员宣传在桂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扫荡报》(桂林版)作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动员工作中正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由此,本文选择《扫荡报》(桂林版)的战争动员议题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战争动员议题的报道与言论的研究,来呈现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利用报刊进行战时动员的具体情况,以及分析说明国民党政府所利用的报刊宣传,多集中在精神动员这一议题上。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以《扫荡报》迁至桂林后的1938年12月20日为起始点,1944年9月7日作为终止点,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和争取胜利阶段作为切割时间段依据,把所有战争动员的议题分为两个阶段。内容界定则为凡是报道与言论内容涉及经济动员、政治动员、精神动员、军事动员、组织动员的主题,以国民党军队政府以及各界群众为报道主角,以新闻或言论为陈述方式均为内容界定范围,以普查方式取得文本,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对桂林版《扫荡报》的战争动员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桂林版《扫荡报》的战争动员报道与评论中有关报道主轴、报道诉求重点、诉求方式以及言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对抗战时期《扫荡报》(桂林版)战争动员议题报道与言论的研究,论证作为国民党政府重要的军方报纸,《扫荡报》(桂林版)在当时的桂林确实发挥和创造了一定的影响力,克尽其历史责任,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扫荡报》(桂林版)为了团结军民、振作军人士气、强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通过报道各种战争动员议题的新闻以及营造积极的抗日舆论环境,以担任政府军方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了战时媒体的功能,也为记录抗战史上最终取得胜利贡献了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
[Abstract]:The issue of the mobilization of Kuomintang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as a major issue to be further studied. Guilin, a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in the southwest rear area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not only became the most vigorous city in the KMT ruling area in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political attitude and some enlightened policies of Xinguizi also made good effect on the propaganda of the Kuomintang's wartime mobilization in Guilin. As an organ of the KMT military Committee, the Wrap (Guilin Edition)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s a result, this paper chooses the War Mobilization issue of the "sweeping newspaper" (Guilin Edition) as the analysis object,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war mobilization issue,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using th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o carry out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mainly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spiritual mobilization. The time range of this study is from December 20, 1938 to Guilin, and from September 7, 1944, as the ending point. The interlocking stage and the winning stag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re taken as the basis of the cutting time period. All the topics of war mobilizat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content is defined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reports and speeches concerning economic mobilization, political mobilization, spiritual mobilization, military mobi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with the Kuomintang army government and the mass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s the protagonists. Taking news or speech as the way of statement as the content definition scope, obtaining the text by means of census, and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a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war mobilization topic of the Guilin edition of the "Wangle newspaper".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main axis of the report, the focus of the report, the way of the appe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ech in the War Mobilization report and commentary of Guilin edi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war mobilization topic reports and remarks of the War Mobilization newspaper (Guilin Edi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s an important military newspaper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the "sweeping News" (Guilin Edition) did indeed exert and create certain influence in Guilin at that time. To fulfill their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ies, they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n order to unite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to cheer up the morale of the military, to strengthen the people's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to report the news on various war mobilization issues and to create an active environment for anti-Japanese public opinion, In order to act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played the role of the wartime media and contributed an important spiritual wealth to the record of the ultimate victo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晨;;论臧克家抗战时期的长诗创作[J];齐鲁学刊;1987年04期

2 陈晓文;抗战时期郭沫若政论中的文化道德因素[J];郭沫若学刊;1988年02期

3 管学庭;抗战时期的桂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1年01期

4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5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6 李毅直;抗战时期的堡垒村——王厂沟[J];党史博采;2000年10期

7 刘宝东;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周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9 王积建;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J];文史博览;2005年15期

10 王振国;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在职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历史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5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8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余贤杰;抗战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N];兰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波;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契机 推动桂林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N];桂林日报;2008年

8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9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苏映陶;“抗战经济文物展”红岩村亮相[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精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3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1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91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