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方病夫”到“东亚病夫”的流变

发布时间:2018-04-27 23:11

  本文选题:东方病夫 + 东亚病夫 ; 参考:《求索》2014年06期


【摘要】:"东方病夫"亦称"东亚病夫"、"远东病夫"、"亚洲病夫"、"亚东病夫"等,其中前二者最具代表性。1896年舆论界最早提及"东方病夫",对此通行的观点多以讹传讹。从清末到1930年代末,"东方病夫"广为述及,之后"东亚病夫"则远远超过了"东方病夫"。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土耳其及其凯末尔改革有关。凯末尔改革直接导致国人认为土耳其脱去了"东方病夫"的帽子,从而更多的以"东亚病夫"与中国相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东亚病夫"取代"东方病夫",占据了统治地位。"东方病夫"几乎被遗忘,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Abstract]:"the sick husband of the Orient" is also called "the sick husband of East Asia", "the sick husband of the far East", "the sick husband of Asia" and so on. From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1930's, "sick husband of the Orient" was widely mentioned, then "sick husband of East Asia" was far more than "sick Man of the Orient". The reasons for this change are related to Turkey and its Kemal reforms. Kemal reform directly led the people to believe that Turkey has taken off the label of "sick husband of the Orient", thus more and more "sick husband of East Asia" is associated with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ick husband of East Asia" took the place of "sick Man of the Orient" and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 The sick man of the East was almost forgotten and gradually became a historical term.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谭华;“东亚病夫”小史[J];体育教学与科研;1985年03期

2 李宁;“东亚病夫”的缘起及其演变[J];体育文史;1987年06期

3 翡冷翠;;“东亚病夫”是误解?[J];青年与社会;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国祖;高校班主任与思想政治工作[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2 田美丽;参照与借鉴:现代话剧与戏曲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段晓亮;;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三点思考[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8期

4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科学生育观的传播[J];人口与经济;2003年04期

5 陈维昭;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J];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9年04期

7 熊沐清;两样摹仿,两面镜子——中西“摹仿”理论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刘遗伦;;论新中国戏曲界“三改”的历史背景[J];四川戏剧;2007年06期

9 仝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妇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10 李慧波;;厚积博发,大而存精——评梁景和教授的《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培霞;;简论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珂;;欧阳予倩与他的“红楼戏”——兼评其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剧艺术特色[A];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C];2009年

3 杨宏;;戊戌时期维新报刊对变革婚姻陋俗问题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4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5 关威;;“五四”时代节育和优生思想的传播[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邸慧君;我国体工大队“院校化”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刘峥;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2008)[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俊霞;办公室的戏剧呈现[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9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义枢;清代节烈戏曲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军;大学生篮球价值观与参与篮球运动行为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孔林林;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学清;关于和谐社会视域下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玲;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廖熹晨;新中国初期(1949-1966)北京地区性伦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广生;中学语文戏剧文本教学去戏剧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惠敏;我国艺术体操发展之流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2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12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