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海外游记的西学效用
本文选题:洋务运动 + 海外游记 ; 参考:《兰台世界》2014年07期
【摘要】:洋务运动时期的境外出游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演变的必然结果。出游者在旅途中对异地风情以及社会风貌的描述,为腐朽沉闷的清王朝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些海外游记对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Abstract]:The travel abroad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w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one-way to two-way exchanges in modern times. The tourists' description of the exotic customs and social features during the journey injected a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cadent and dreary Qing Dynasty. These overseas travel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in modern China.
【作者单位】: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K2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元;;郭嵩焘“通其情,达其理”的外交思想——来自“中国中心论”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于翠玲;;日记风波与《申报》纠纷——郭嵩焘毁誉的西方媒介因素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友兰,严晓明;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4 杨庆文;论郭嵩焘对西方财经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商业研究;2005年03期
5 成晓军;试论曾国藩幕府盛况空前的原因[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6 黄志红;论“中体西用”思想与洋务运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7 吴微;;西学的输入与晚清古文的新变——郭嵩焘外交日记《使西纪程》的文化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丽;;简析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9 朱圆满;;郭嵩焘使西经贸考察之见解[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王中华;;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2 邹小站;;国是、议论、风气与西学东渐——以洋务时期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海峰;王先谦《汉书补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徐雷;曾国藩理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8 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肖晓阳;湖湘诗派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子超;郭嵩焘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松;晚清中国留美学生的构成及社会影响研究(1872—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6 江静;晚清驻外公使与清政府教育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波;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小瑞;谭溥《四照堂集》整理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郝志伟;曾国藩历史形象探微[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碧莲;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印象[D];苏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树德;洋务运动与中西文化交流[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1期
2 梁振华;;超越“体用”:中国近代化的追思——评《魏源与西学东渐》[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5期
3 张怀兵;;试析洋务运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经济因素[J];大家;2010年10期
4 苑容宏;;“西学东渐”历史探源[J];博览群书;2010年07期
5 建红英;;“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吴双喜;;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近代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曹前有;;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8 杨凤霞;;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群体—留学生与西学东渐[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李艳红;;西学东渐及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发轫[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戚其章;从甲午战争看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勇;郑建敏;;关于洋务运动评价标准的哲学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罗群;;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晚清军事变革的制度分析[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3 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夏辉映;;论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黎仁凯;;试论洋务纲领[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7 严立贤;;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中国近代早期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滥觞[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8 马平安;;洋务运动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兼论其对清末政局走向的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9 邹小站;;晚清官僚士绅对于近代科技的排拒与迎受[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10 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抵御外侮——从李鸿章办洋务谈起[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学者,评论家 马立诚;洋务运动的是与非[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刘玉峰;晚清洋务运动经济政策评议[N];学习时报;2008年
3 董伟 刘建军;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商人[N];学习时报;2006年
4 王劲;甘肃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化的开端[N];甘肃日报;2001年
5 李文海;“老屋子”的比喻[N];光明日报;2005年
6 哈尔滨学院 杨晓梅;忧患意识与晚清社会变革[N];光明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蒲荔子邋实习生 周豫;李鸿章怎样“给上级打报告”[N];南方日报;2008年
8 张洪彬;如何看待晚清的清议与名士?[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唐博;晚清国防建设中的克虏伯元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沈阳;改良与革命的龟兔赛跑[N];南方周末;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孙青;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1644-1937[D];复旦大学;2006年
8 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洋务运动时期海外游记与西学东渐[D];吉林大学;2007年
2 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3 张哲慧;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科学建制萌芽[D];山西大学;2010年
4 徐宜国;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技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6 王艳娟;曾国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7 张惠娜;洋务运动与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生成[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海玲;王先谦评议[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紫涵;论晚清洋务派的科学观[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何永明;洋务运动在巩固中国近代西北边防中的作用[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20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2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