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民国中央政府统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论探讨
本文选题:民国中央政府 + 边疆民族地区 ; 参考:《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摘要】:近代的中国,外有列强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与蚕食;内部"中华民族"的整合又滞后于以王朝为框架的国家整固,是以,在近现代国家发展中,边疆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缓慢而曲折,边疆地区亦遭遇了种种民族国家认同危机,历届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关系呈现出相对疏离之图景。于是,在一个近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如何统合传统的"各民族",进而在统一国家之下形成一个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中华民族("国族")共同体,成为一个现实的时代使命。自民国开创以来,历届中央政府曾在规制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方面尽了诸多的努力,先后创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国族主义"、"宗支"理论,用以统合边疆民族地区之国家认同。
[Abstract]:In modern China, foreign powers invaded and encroached on China's frontier areas, and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nation" lagged behi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ountr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dynasty, th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modern countri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borderland is slow and tortuous, and the borderland region has also encountered a variety of nation-state identity cri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border area has a picture of relative alienation. Therefo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how to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ities" and then form a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ation") with extensive common interests under the unified state has become a realistic mission of the tim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ccessive central government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regul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borderland ethnic areas, and have successively created the theories of "five ethnic republics",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ism" and "clan branch". Used to integra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borderland ethnic area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之统合研究”(项目编号:11CZS0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33;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冯建勇;;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及其在边疆地区的适用[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2 冯建勇;;重构国家认同:民初中央政府对蒙藏边疆地区之统合——以1911~1915年为中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4期
3 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7年04期
4 陈建樾;;国族观念与现代国家的建构:基于近代中国的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冯建勇;;构建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边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3期
6 冯建勇;;1919年外蒙撤治事:功过孰论?——《独立评论》关于“外蒙撤治”的一场论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徐国利;;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开玺;传统服饰与近代外交[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4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5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6 王菠;董辉;;浅析晚清“商战”思潮的兴起及其社会效应[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沈世培;;论辛亥革命与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关系有关问题[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鲍超;刘爱平;;法国大革命与陈独秀早期思想——兼论第三种革命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9 刘春玲;;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俞江;;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及其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德;;1898-1902年间严复心态初探[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邵雍;;兴中会时期孙中山与美国致公堂的关系[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3 葛培林;;天津与辛亥革命活动述论[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彭贵珍;;略论近代中国城市居民婚姻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胡国枢;;论光复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6 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7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观念[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8 吕文浩;;中国近代婚龄话语的分析:从清末至1930年代[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9 潘光哲;;“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823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2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