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与抗争:蒋介石与济南事件前后的对日决策

发布时间:2018-05-03 05:39

  本文选题:济南事件 + 蒋介石 ; 参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本文利用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收藏的相关日文档案,及《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等书中所收蒋介石日记,对蒋介石在济南事件前后对日决策中的表现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蒋的对日妥协、退让既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谈判桌,还是在战场上,他也都不乏强硬的一面。面对日方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和过高的谈判要价,他虽有不少退让,但从未完全屈服。尤其当认清日方的侵略本质后,他便开始想尽办法,改换策略,与其对抗。为了逼迫日方在谈判条件上让步,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一再拒斥日方军事交涉的要求,并试图利用日本军、政界内部的矛盾、分歧,力争实现事件的外交解决。这些看似消极的抵抗,却收到不错的效果——日方被迫在谈判条件上让步。此后,蒋愈发强硬,最终致使日方未能实现其预定目标,南京国民政府也因此得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Jiang Jieshi diaries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Taipei, in the collection of "President Chiang Chung-zheng 's Antiquities Archives", in the relevant Japanese language archives collected by the Asian Historic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Japan, and in the book "A brief manuscript on the Archives of President Jiang Zhongzheng", and so on. Jiang Jieshi in Jinan ev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Japanese decision-making a systematic comb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ang's compromise with Japan was a fact, but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a hard side both at the negotiating table and on the battlefield. In the face of Japan's naked threat of force and excessive bargaining prices, he has made many concessions, but has never succumbed completely. Especially when he recognized the nature of Japanese aggression, he began to do everything he could to change tactics and confront it. In order to force the Japanese side to make concessions on the terms of the negotiations, he resisted pressure, rejected the demands of the Japanese side for military negotiations, and tried to make use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s within the 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ircl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diplomatic solution to the incident. These seemingly negative resistance have had a good effect-Japan has been forced to compromise on negotiating terms. Since then, Chiang has become more assertive, and eventually failed to achieve its intended goal, and the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as able to avoid further loss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臧运祜;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2 刘世龙;;济南事件期间的蒋介石与对日“不抵抗主义”[J];史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兴河;;“济南惨案”前后的中日关系[J];党史文苑;2006年14期

2 赵修磊;“济案”前夕日本出兵山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策[J];民国档案;2004年02期

3 洪岚;;“济南惨案”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欧美外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王蓉霞;;“济南惨案”后英国对日政策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臧运祜;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关于日本投降前后烧毁文书的情况及其他[J];近代史研究;2005年05期

6 臧运祜;;20世纪前期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黄景伟;周石峰;;国民党对“抵货运动”之态度:以“济案”为中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8 臧运祜;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9 刘世龙;;济南事件期间的蒋介石与对日“不抵抗主义”[J];史林;2010年01期

10 陈谦平;;济南惨案与蒋介石绕道北伐之决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石峰;近代商人与民族主义运动(1927-1937)[D];浙江大学;2005年

3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沙治平;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欠;1927-1937年山东农村经济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洪珍;政府和民众之中间地带:上海反日会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凤霞;论蒋介石对日外交中的“和平”策略[D];吉林大学;2004年

4 付玉旺;论国民党“二期北伐”到“九·一八”事变蒋日关系的演变[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赵颖;浅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对日妥协[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晓宇;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成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徐振江;1928-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青岛的政治策略及其成因[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陈静;试论颜惠庆的外交实践[D];河北大学;2009年

9 孟令真;近代山东日侨的违法犯罪活动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彭菲;近代中国国耻纪念问题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民党中央关于“济南惨案”之政策方针文件一组[J];民国档案;1993年04期

2 赵修磊;“济案”前夕日本出兵山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策[J];民国档案;2004年02期

3 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4 李恩涵;论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J];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01期

5 裴京汉;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策[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6 王建朗;日本与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对关税自主交涉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7 臧运祜;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8 齐春风;;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再探讨——国民党中央与济案后反日运动关系辨[J];历史研究;2007年05期

9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J];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10 刘世龙;;关于历史学前沿的生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2010年中日关系热点名家谈》运作纪实[J];对外传播;2012年03期

2 李灿;从曹氏墓字砖看古代中日关系[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3 陶文钊;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2期

4 ;从文化和传播层面探讨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暨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J];电视研究;2000年09期

5 殷燕军;日本新安全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南开学报;2000年05期

6 张兴堂;中日关系的走向与东北亚局势[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李伯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的演变与中日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赵月峰;论新世纪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9 方X;琉球、钓鱼岛与中日关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1期

10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徐启新;;我学会访日团应邀访问日本[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5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6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9 张艳茹;;2011年4—6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10 邵力群;;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市社联等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于涛 张成现 王学东;日本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前[N];华夏时报;2004年

3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王屏;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中日关系[N];经济日报;2005年

5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记者于青;瞻望21世纪中日关系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2年

8 ;提问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2004年

9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陈新光;美日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5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7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健;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7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37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9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