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代表制”与民国政治史述论——以中国国民党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心
本文选题:代议制 + 职业代表制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晚清民国,中国政治生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突出表现为从"地域观念"向"职业观念"的转变。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解体,新的城市职业群体和集团力量涌现,基于地域因素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度难以应对并进行吸纳。欧洲大战之后,受西方改造代议制思潮的影响,"职业代表制"成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改造北洋政府腐败政治的重要手段。在建国问题上,孙中山始终坚持"革命程序论",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又提出"以职业团体为基础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那么,如何看待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中关于宪政阶段国民大会由地域代表制产生之方式与基于职业代表制的组成国民会议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成为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各派系斗争的政治遗产,也牵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之大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会议"与"革命程序论"作为孙中山遗教而被贯彻落实,"职业代表制"亦写入相关法律文件,进入实践阶段。但是,职业代表制的运作成效如何,是否存在操控、收买?抑或该制度在中国尚缺乏适宜之土壤?从根本上说,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看不出其与工业化和民主化之间存在着正向递进的变量关系。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ecology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egional concept" to "professional concept". Traditional scholars, farmers, workers, Shang and Simin society disintegrate, new urban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groups emerge, and the parliamentary system elected on the basis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is difficult to cope with and absorb. After the European War,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form the corrupt politics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thought of reforming representative system. On the issue of foun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n Zhongshan always insisted on "the theory of revolutionary procedure", and in the last stage of his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onvening the National Assembly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So,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ay that the National Assembly is produced by reg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in the constitutional stage in Sun Zhongshan's "Revolutionary procedure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forming the National Assembly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It not only became the political heritage of the KMT factional struggle after Sun Zhongshan's death, but also affect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National Assembly and the theory of revolutionary procedure were carried out as the legacy of Sun Zhongshan, and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was written into the relevant legal documents and entered the stage of practice. However, how well does the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work?. Is there any manipulation or buy-in?. Or is the system still lacking suitable soil in China? Fundamentally, even in the world,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vari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62.9;D6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宏云;;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刘斌;;1924年广州市长选举述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魏文享;;职业团体与职业代表制下的“民意”建构——以1931年国民会议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4 柳镛泰;;从国民会议到国民参政会——职业代表制的持续与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颖慧;秦潇;;政府网络舆论危机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章礼强;汪文珍;;市民社会、(市)民法及其构建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陈红民,魏兵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之宣传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之《向导》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钟芸;政治冷漠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类型的根据和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周翠娇;;陈独秀早期民族国家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许二斌;全球化及其对民族国家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臧峰宇;;论西方政治哲学的思辨传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成云卿;;双重视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证及其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商爱玲,周振超;政治符号:民本思想的功能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谢庆奎;论政府发展的涵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汪明峰;浅析美国的民主制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章烽;论司法能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晓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宏云;;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赵金康;国民会议思想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魏文享;制约、授权与规范——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同业公会的管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丘挺 ,郭晓春;关于邓演达流亡国外期间的一些遗札[J];近代史研究;1982年01期
5 李世平 ,陈廷湘;论大革命时期我党关于“国民会议”的主张[J];近代史研究;1984年02期
6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7 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年06期
8 彭敦文;邓演达《南京钦定的国民会议和我们所要求的国民会议》一文写作时间订正[J];江汉论坛;1996年06期
9 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J];江汉论坛;2008年06期
10 王金旣;论国民会议运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昌市人民政府公安局举办反动党、团、特务登记宣传要点[J];江西政报;1950年11期
2 宁起枷;;毕节地下党活动概况[J];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02期
3 刘俊民;试论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4 何萍;;盘县欠屯之战[J];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02期
5 严平;;平刚日记选辑(续三)[J];贵州文史丛刊;1983年02期
6 ;湖南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刊(1922—1949)(五)[J];湘潮;1984年05期
7 杨福茂;;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讨田战役”[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顾群;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湖南[J];求索;1985年05期
9 王淮冰;;有关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则重要史料——叶剑英同志在南岳游击训练班[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5年05期
10 张广立;武汉解放战争时期大事简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又参将军对记者谈话控诉国民党当局消灭异己[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克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覆灭[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3 刘万路;;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政治军事原因浅析[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4 刘正民;;国民党爱国将士喋血荆楚[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5 陈同生;;出入波涛里——抗战回忆录之一[A];戎马书生——陈同生纪念文集[C];2001年
6 伏钧;;彭师长主持,陈毅军长亲躬抗大作指示[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7 王世泰;;策应国民党新编十一旅起义[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在选;;王仲廉援韩德勤攻淮北[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9 李世焱;;英明的决策[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10 ;新编十一旅全体官兵起义通电[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导 徐有威;魏斐德: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戴敦峰;“攘外必先安内”走到尽头[N];南方周末;2005年
3 王勇 傅伟韬;中国青年党投靠国民党始末[N];团结报;2002年
4 何蜀;国民党为何要杀张澜、罗隆基[N];北京日报;2003年
5 耿守玄;国民党成立之初与宋教仁之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周口市政协文史委邋王羡荣 马毅堂;忆周口的四次解放[N];周口日报;2007年
7 胡宗奎;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屯垦生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鞠向明 于路生 宋中华;理琪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廖桂洲;党在粤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N];韶关日报;2005年
10 金宝山;史东山与《八千里路云和月》[N];中国档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门、帮会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4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5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D];四川大学;2006年
7 田守业;国民党改组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宋梅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益元;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连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惩治腐败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颖;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友人视野中的国共两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智丹;国民党应对宪政的政治举措[D];吉林大学;2005年
5 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卓;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7 周鹤敏;国民党在湖北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媛;南京国民政府出版管理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佳群;试析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中新;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活动述论[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42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4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