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知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1895-1937)

发布时间:2018-05-09 21:10

  本文选题:福建新知群体 + 政治嬗递 ; 参考:《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代福建新知群体产生于晚清洋务至维新运动期间。在教育制度的革新和福建地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福建新知识分子逐步以群体性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 在政治方面,他们通过参与变法维新、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来推动晚清政治嬗递,,进入民国之后,福建新知群体逐渐淡出政治,转向科技与实业;在经济方面,从船政时代开始,他们在军工、铁矿等领域颇有建树。清末新政之后,在清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下,福建新知群体广泛投身工商实业;在文化方面,甲午战败,引发了全国上下对于本国制度文化的深思,福建新知群体适时而起,他们通过翻译,既介绍西方文化,又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清末的留学热潮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他们回国之后用新知识、新理念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和投身新式教育。
[Abstract]:Modern Fujian New knowledge Group emerged from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formation Movement.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Fujian regional culture, the new intellectuals of Fujian gradually stepped onto the historical stage with a group attitude, and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three aspect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n the political side, they promoted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form and reform, the constitutionalism movement and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fter ente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new knowledge groups in Fujian gradually faded out of politics and turn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aspect, From the shipbuilding era, they in the military industry, iron ore and other fields quite a success. After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riven by the Qing government's policy of rewardi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new knowledge groups in Fujian extensively devoted themselves to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terms of culture, the defea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triggered a deep reflection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ional cultur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new knowledge group in Fujian emerged at the right time. Through translation, they not only introduced the western culture, but also promoted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and strengthened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west. The upsurge of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overseas students. After they returned to China, they disseminated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devoted themselves to modern education with new knowledge and new ideas.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勇;;学者上电视——以《百家讲坛》为例[J];文艺争鸣;2008年01期

2 刘伟;论二十世纪初期的湖北新分子群[J];江汉论坛;1988年10期

3 赵苗;;日本人笔下的近代中国——以德富苏峰的两部中国游记为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梁志明;卢湘文;;试论近代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黄文典;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辨析——兼与王付昌同志商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廖建林,卢勇;试论近代主流学问观的嬗变[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J];史学月刊;2006年05期

8 胡瑞琴;俞祖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顾卫星;;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10 卞浩宇;;基督教新教早期在华“医药传教”剖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普莱斯;;同盟会的成立——人事与策略[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汪小平;;1920年代“台湾文化协会”启蒙运动中的民族论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4 谭幼萍;;瞿秋白在中央苏区的马列主义文化教育实践[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5 何丙仲;;1841~1860年美国归正教会在闽南地区的活动述评——读《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6 詹东亚;;叶剑英与云南讲武堂[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7 王奇生;;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国的三次危机与动员[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倪玉平;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研究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09年

2 安徽理工大学副校长 昝连生;当学生岂可不读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左玉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N];人民日报;2002年

4 许晓东;知识人群成创富主体[N];江苏经济报;2006年

5 侯杰 林绪武;开拓研究新领域[N];人民日报;2003年

6 江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交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关联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佐藤公彦 东京外国语大学;“瓜分危机”引燃民众反帝热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斯夫;学问人渐成创富主体[N];证券时报;2006年

9 凌越;《反对阐释》:那些问题依然存在[N];深圳商报;2004年

10 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程伟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文化动因[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传斌;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1835—1937)[D];苏州大学;2001年

2 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D];浙江大学;2009年

3 毕牧;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合群;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赵利峰;晚清粤澳闱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伟健;福建新知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1895-1937)[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2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3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4 马建华;汽车与近代中国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邢志华;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早期传播的文化背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冯夏根;丁文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朱晶;拒俄运动中新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话语构建[D];浙江大学;2008年

9 董馨;双重变奏中的不同历史命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宏柱;清末民初浙江宁、绍、金地区士绅的分化[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7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67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