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迷局:晚清至民国洞庭湖围垦区地方权力结构的生成与变迁

发布时间:2018-05-10 23:01

  本文选题:洞庭湖 + 地方精英 ; 参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光绪年间,清政府在洞庭湖淤洲实行官垦政策,在严厉打击私垦湖田的同时,对遵章承佃的绅民则优容有加。在此背景下,地方精英被剥夺了洲土所有权,但利用承佃权成为获益最大的社会阶层。地方社会展现出官绅"共赢"的权力格局。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政府与精英都发生了裂变,形成县府与下层精英结合、省府与上层精英勾连的利益"共谋"关系。为了重建社会秩序,自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湖区官员与精英出现身份同一的"共生"现象。而后,国民党又以精英官僚化作为主要的治理之策,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地方权力结构,但国家权力因私有化趋向使其逐渐失去合法性,最终与劣化精英走上共恶偕亡之路。可以说,晚清至民国洞庭湖区地方权力结构的生成与变迁,彰显了传统中国在近代转型中所遭遇的治理困境,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Guang Xu, the Qing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official reclamation in Dongting Lak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gentry and the people who complied with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this context, the local elite was deprived of land ownership, but the use of tenancy rights to become the most beneficial social strata. The local society shows the power pattern of the officials and gen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social turbule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lite had fission, forming the "collu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y government and the lower elite and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upper elite. In order to re-establish social order, since the early 1920s, the "symbiosis" phenomenon of officials and elites in the lake area appeared in the same identity. Then the Kuomintang took the elite bureaucratism as the main management strategy to a certain extent reshaped the local power structure but the state power gradually lost its legitimacy because of the privatization trend and finall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common evil together with the inferior elit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local power structure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veal the difficulties of governance encountered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a and have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China toda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至民国环洞庭湖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13CZS060)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晚清至民国环洞庭湖地区湖田围垦与生态变迁”(2013M542103)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匡达人;;洞庭春秋[J];农业考古;1990年02期

2 熊伟民;清朝洞庭湖区围垦问题[J];益阳师专学报;1992年03期

3 兴中;漫话洞庭湖[J];湖南档案;1986年02期

4 伍丹;曹旦f;;洞庭湖的守望者——关于《白吟浪》的对话[J];芙蓉;2014年04期

5 董明辉;;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文史博览;2005年Z2期

6 卞鸿翔;;元明清时期洞庭湖的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7 刘后昌;心系洞庭湖——二十世纪测绘人参与治理洞庭湖纪实[J];中国测绘;2000年03期

8 欧阳楚龙;;治理洞庭湖[J];湖南党史月刊;1991年07期

9 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10 彭国兴;徐典波;杨汉斌;岳胜斌;;洞庭湖原生态人物绘 牧牛人,蜂农,摆渡人……[J];环球人文地理;2013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永盛;;在洞庭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A];洞庭湖发展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2 李正最;周北达;李广源;宁迈进;黎昔春;;洞庭湖河湖疏浚综合效益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邓企华;肖皓夫;;文化是湖泊的灵魂——试论文化与洞庭湖的关系[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聂芳容;;环湖建镇保安 蓄洪储水抗旱 发展生态经济 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科学大道[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萍;;洞庭湖综合治理的主要思路[A];2010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钟兴永;吴顺发;;洞庭湖堤垸的兴废及其历史作用[A];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2年

7 颜永盛;;在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A];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2年

8 邓企华;肖皓夫;丁璞;;试论文化和文明与洞庭湖的关系[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刘茂松;;创建国家级洞庭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议[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黄昌林;;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要优先实施湖区治水项目[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肖婷;长江论坛“会诊”洞庭湖[N];湘声报;2007年

2 记者 蒙志军邋黄纯芳;洞庭湖开发与保护汇报会在长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杨亚非 特约记者 姚忠辉;洞庭湖开发与保护汇报会在湘召开[N];人民长江报;2007年

4 章涌;洞庭湖综合治理彰显民生关怀[N];湘声报;2009年

5 记者 侯严峰;洞庭湖治污,壮士断腕变强身健体[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记者 谭剑;“枯水危机”逼近洞庭湖[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毅;守着洞庭湖,为何还喊渴[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杨志华 通讯员 李万新 张成云;洞庭湖区500万棉农面临卖棉难[N];农民日报;2013年

9 黄亚文;洞庭湖造纸污染整治收到明显成效[N];中国包装报;2007年

10 谭剑 丁文杰;洞庭湖治污启示:地方政府该怎样追求局部利益[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琳琳;荆江-洞庭湖耦合系统水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徐卫红;洞庭湖区复杂防洪系统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与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李静芝;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胡旭跃;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洞庭湖区主要种植模式抗灾能力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佩瑶;洞庭湖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吴海文;清代洞庭湖区水患和洞庭湖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慧;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建;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调控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中花;洞庭湖区城乡统筹绩效评估与城乡统筹趋势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任霞娟;洞庭湖治理项目经济后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郭智峰;洞庭湖区新型粮农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杜冠华;洞庭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其环境质量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刘巧娜;洞庭湖灭螺剂及副产物的污染现状及风险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71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71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