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与乡村社会变迁:以20世纪40年代龙泉县为中心
本文选题:国民教育 + 乡村社会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4年06期
【摘要】:晚清新政以来,学制改革成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之一。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从广度和深度上更触及乡村社会的实质。国民教育的确立及实施,极大地缓解了新学改制以来的乡村教育危机;但同时也引发了乡村教育的其他问题,如官绅冲突和教政腐败。最终,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国民教育作为国家建制在乡村社会取得了成功,但由此所引发的恶性循环,致使基层政权日益痞化,反将乡村社会陷于更大的危机中。
[Abstract]:Since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 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e 1940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touched the essence of the rural society in breadth and dep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greatly alleviated the crisis of rural education since the new school reform,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used other problems of ru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officials and gentry and the corruption of education and government. In the end, with state power as the backing, national education as a national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 in rural society, but the vicious circle caused by this caused the grass-roots regime to become increasingly ruffian and put the rural society into a bigger crisi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以龙泉档案为中心》(10YJC770102)的前期成果
【分类号】: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肖如平;;论抗战时期江西的保学教育[J];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02期
2 汪巧红;;试论“新县制”下国民教育专制统治的强化[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3 李红梅;肖如平;;民国保学与江西乡村教育的近代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王先明;;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J];史学月刊;2008年02期
5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魁;李霞;;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综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3 李日升;丁留宝;罗国辉;朱海城;;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苏全有;崔海港;;论清末民初的复科举主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任吉东;;从一体到异质:城乡文化蜕变的内部机制演变——以教育体系为中心[J];长白学刊;2013年05期
6 郁汉友;;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邹怡;;1935年保学在婺源的推行及其折射的社会变迁——以《徽光》杂志的记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李贵;李华东;;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科举制度废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9 陈向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李洪杰,王虹,魏宗仁;龙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研究[J];疾病监测;199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2 宣朝庆;;突破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民国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意义[A];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C];2012年
3 潘崇;;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结构透视——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合群;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志伟;“乡土中国”的再发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尚敏;近代社会转型与甘肃士绅[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10 伍春辉;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2 刘毅;抗战前青年出路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中祥;近代江南市镇权力中心的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昊;抗战时期安徽县政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汤太兵;论清末民初宁绍地区的县自治财政[D];宁波大学;2011年
6 王双见;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新县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杨洪远;民国时期甘肃灾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戴志红;尽心育人:江西泰和一个乡村老师的教学经历与生活史[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东霞;清末学堂师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晶晶;转型时期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与困境[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2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187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7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