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直隶省银行研究
本文选题:民国时期 + 直隶省银行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清末的官银钱号具有地方银行的性质,辛亥革命后大多数随着地方政府垮台,少数改组为省银行,直隶省银行也是由清末的官银钱号发展而来。 北洋政府时期,直隶省银行成为军阀出纳银钱的私库,银行准备金被掏空,钞票发行毫无节制,经理和推销公债。直隶省银行成为军阀筹措军费、剥削人民的工具,与掌握它们的军阀共命运,一旦军阀失势,银行随即就倒闭。另一方面,直隶省银行也采用了近代银行的生存法则,,广泛吸收社会游资,积极投资近代产业,实行抵押贷款,扶持工业发展。立足直隶,以自身的金融力量消弭1916年中交停兑风潮、1921年中交挤兑风潮在直隶地区所产生的金融紊乱,同时打击地方私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但是,作为由旧式官银钱号转型的一个金融机构,直隶省银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局限造成了直隶省银行的生存期限不会长久。 本文以民国时期为中心,对这一阶段内直隶省银行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全文划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文章的选题缘起,通过对相关学术史的梳理,提出本文的整体研究方向、资料的取舍以及相关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章,主要考察直隶省银行的历史沿革情况。 第三部分是正文的第二章,本章对直隶省银行的资产状况进行了叙述,主要阐明银行的资本不是银行的营业资金,它只是银行为了取得公众信任的保证资金。银行盈利的多寡取决于其吸收存款的高低。 第四部分是正文的第三章,本章分析了直隶省银行的业务构成。通过对直隶省银行的存款、放款与投资、经销公债、发行钞票等业务的分析来考察直隶省银行生存的经济基础。 第五部分是正文的第四章,在本章中首先界定了滥发的概念,直隶省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在性质上是兑换券,它要求具有严格的准备金,这种发行制度在经济学上属于“束缚本位制”,它不同于后来的纸币本位制。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在省钞危机中所实行的维持政策。 第六部分是正文的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直隶省银行维持失败的原因,政治支持是其维持的主要动力,军阀不肯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维持失败的根本。第七部分为简要的结论,对直隶省银行作出了评价,提出了政府与经济关系的思考。
[Abstract]: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most of them were changed into provincial banks with the collapse of local governments. Zhili Provincial Bank was also developed from the official silver nam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 Zhili Bank became the private treasury of warlord cashiers, bank reserves were emptied, money was issued out of control, and managers and promotion bonds. Zhili Bank became a tool for warlords to raise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exploit th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Zhili Bank also adopted the rules of survival of modern banks, widely absorbed social funds, actively invested in modern industries, implemented mortgage loans, and suppor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Zhili, with its own financial power to eliminate the 1916 to stop the tide of exchange, in 1921 in Zhili region caused by the tide of financial disorder, at the same time to crack down on local private tickets, maintain local financial order. However, a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transformed from the old official bank, Zhili bank has a strong political color, which caused the Zhili bank to survive for a long time. Tak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Zhili Bank in this period.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the topic, through the relevant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comb, proposed the overall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selection and sel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relevant needs to explain the problem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ext, mainl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of Zhili bank. The thir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ext,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assets of Zhili bank, mainly expounds that the capital of the bank is not the operating capital of the bank, but only the guarantee fund of the bank in order to obtain the public trust. The amount of money a bank makes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deposits it take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text,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business composition of Zhili ban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posit, loan and investment, distribution of public bonds and issuing banknotes of Zhili bank, the economic basis of the existence of Zhili bank was investigated. The fifth part is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text, in this chapter first defined the concept of abuse, Zhili bank notes issued in nature is a coupon, it requires a strict reserve, This issue system belongs to the restraint system in econom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paper money standard system.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the maintenance policy in the provincial currency crisis. The sixth part is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tex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 of the maintenance failure of Zhili bank, political support is the main motive force of its maintenance, and the warlords' refusal to make clothes for others becomes the root of the maintenance failure. The seventh part is a brief conclusion, the bank of Zhili province has made the appraisal, has propose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conomic relations ponder.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9;K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略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何开庸;民国时期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四)[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3 单辉;关于民国时期方志经费支出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史志;1995年03期
4 曾伟;民国时期的广东粮食状况[J];广东史志;1999年04期
5 ;贵州城镇史迹(二) 民国时期的贵阳县[J];理论与当代;2002年09期
6 王正元;民国时期的"夏时制"[J];钟山风雨;2003年01期
7 齐志全;;民国瓷器的鉴别之法[J];收藏界;2005年08期
8 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6年02期
9 ;北京举人村——灵水[J];中国供销商情(村官);2006年02期
10 刘淳;;观民国油画所想[J];山西文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海燕;;民国乡村书院的演变——对庐陵两本书院志的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王立群;;民国时期河北旗地政策述略[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戚厚杰;;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及教训[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冯敏;;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王波;任俊;;民国时期甘肃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历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9 慈鸿飞;;民国时期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伟;;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对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嘉宾;民国时期成县的马帮和脚骡店[N];民主协商报;2005年
2 张声和;匹马曾经地尽头[N];温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陶玮邋实习生 刘莎;通元发现民国时期建筑[N];嘉兴日报;2008年
4 李万万;民国时期的改良年画[N];团结报;2010年
5 陈江涛 王俊明;特品特藏 双人双锁[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林南中;纪念章见证民国时期漳州的一次体育盛会[N];闽南日报;2006年
7 陈香;学界反馈力量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出《续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刘华;有力驳斥“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说”[N];团结报;2010年
9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的主要特色与成就[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张艳华 章慕荣;民国时期的一场中外香烟大战[N];团结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7 吴秀梅;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芹;民国时期档案法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月华;民国时期新疆石油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方;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苏刚;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立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志娟;科学本土化:民国时期科学发展必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吕敏霞;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制度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金轲;额济纳旗土尔扈特史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6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2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