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之殇:晚清民初政治思潮与实践中的“汉衣冠”
本文选题:晚清民初 + 汉衣冠 ; 参考:《天府新论》2014年05期
【摘要】:在辛亥革命和民初之时,尤其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古代汉族的文化传统被视为"国粹",得到整个主流话语的赞颂。在辛亥革命前后,要求自由与宪政的呼吁被视为与重建汉族古典传统并行不悖的事实。反映在作为一种身体符号延伸的服装观念上,重新恢复古代"汉衣冠"的运动与建立自由宪政的实践交织在一起。但随着民初帝制事件的发生,古代传统与宪政实践开始分离,包括了"汉衣冠"在内的所有传统符号,都被视为建设现代政体的负面遗产,重建"汉衣冠"的自发运动最终随着新文化批判的出现而销声匿迹。
[Abstract]: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befor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mperor,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ancient Han nationality was regarded a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nation", which was praised by the whole mainstream discours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appeal for freedom and constitutionalism was regarded as parallel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an Chinese classical tradition.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clothing as an extension of body symbols, the movement of restoring the ancient "Han dress crown" was intertw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a fre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However,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e monarch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ancient tradition began to separate from the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 All the traditional symbols, including the "Han dress crown", were regarded as the negative lega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polity. The spontaneous movement of reconstructing Han costume eventually disappear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culture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
【分类号】:K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J];史学月刊;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豪飞;;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3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马克锋;梁启超与传统墨学[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5 陈立柱;;两种视野下的炎帝研究与其给出的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6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栗胜华;;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蒋颖,欧阳勇锋,邓群;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形成原因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9 马陵合;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徐世星;万斯同学行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又宁;;辛亥革命与妇女转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陈克艰;;《红楼梦》作者问题的一些方法论思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龚友德;;孝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姚蓉;;略论明清易代之际“弃诸生”现象[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陈永革;;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王法周;;乾嘉后期汉学的学术兼容精神——兼论乾嘉汉学的社会政治观念[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马克锋;;传统墨学与现代社会主义[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新;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群体冲突[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9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芳;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学历结构与成长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载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覃健;地方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茜茜;李世熊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华;雅俗之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4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44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