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与“满”“汉”——再论清帝逊位和1912年大妥协
本文选题:年 + 清帝逊位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清帝逊位和1912年妥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次剧变。这不仅在于完成从帝制到共和的转折,还在于,这场妥协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中国历来的政治文化中,鼎革是惨烈的,"君死社稷,臣死封疆,士死制"。"死",构成了一种政治规约。而1912年,在家国与种族的种种缠结当中,"坚守"丧失了合法性以及价值支撑,"妥协"则成为"奉天时""循尊养"的正当表达。妥协引导了一种平衡——皇亲、贵族、袁世凯,皆成为无负和平、齐赴共和的成员。西方世界的革命与现代转型大多循契约而成,这种由契约精神引领的妥协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鲜见的。因此,如果将妥协视为议会、宪政的一种基本原则,那么,辛亥年底的这场大妥协即具备了更为特殊的意义。革命,因种族之辨聚拢而成,却又在形成风暴之日迅速摆脱、超拔出这种单一的动员策略;进而,"家""国"与"满""汉"在平衡中达成和解。从反满到共和,撼动的不仅是帝制,还是随同帝制一起日渐消亡的政治与历史,它至少在形式上终结了帝制时代的政治文化,诠释并启航了中国政治的现代转型。
[Abstract]:The abdication of Qing Emperor and the compromise in 1912 were a dramatic change i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is is not only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monarchy to republic,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compromise has updated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change of dynasty". In China's historic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Great Revolution was tragic, "the king died the state, the minister died in the frontier, and the scholar died." "death" constitutes a political statute. In 1912, among the intertwining between home country and race, "stick to" lost legitimacy and value support, "compromise" became the legitimate expression of "respect and support" in Fengtian time. Compromise led to a balance-royalty, aristocrat, Yuan Shikai, all members of the Republic without negative peace. The revolution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are mostly based on contract. This kind of compromise led by contract spirit is rarely see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Therefore, if compromise is regarded as a basic principle of parliament, constitutionalism, then the great compromise at the end of Xin Hai has more special significance. The revolution, formed by the rascals, quickly broke away from it on the day of the storm, and then reached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family" and "Man" and "Han" in the balance. From anti-Manchurian to Republican, what shook not only the monarchy, but also the politics and history which died away with the monarchy, at least in form, it ende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imperial era, interpreted and set sail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苏俊华;;浅析蒙古王公在清帝退位前后的态度变化[J];才智;2009年01期
3 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J];近代史研究;2012年03期
4 ;宣统三年清皇室退位档案[J];历史档案;2011年03期
5 杨昂;;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5期
6 华国梁,戴峰;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7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8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9 沈寂;庚子勤王运动的再认识[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10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何成学;;关于陆荣廷与龙州问题的研究[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岑贤安;;陆荣廷思想简论[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宁;;辛亥革命九江发行的军用货币当十铜元壹佰枚钱票[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10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唯;20世纪20年代湖南省宪运动中的选举风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杰;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上)[J];中国藏学;2003年01期
2 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下)[J];中国藏学;2003年03期
3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李里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6 喻大华;《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7 安静波;论梁启超的民族观[J];近代史研究;1999年03期
8 农伟雄;袁世凯与南北议和新论[J];江汉论坛;2002年02期
9 徐艺圃;两江总督张人骏辛亥电档选辑[J];历史档案;1981年03期
10 孙明;;由禅让而共和——梁济与民初政治思想史一页[J];史林;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英法,冯志芳;“反满”对辛亥革命影响的二重性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
2 王光远;革命党谋炸袁世凯[J];炎黄春秋;1998年11期
3 钟卓安;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J];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05期
4 朱钟颐;评袁世凯“窃取”政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5 李明伟,宋立民;清末北洋集团政治文化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6 张步先,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陆定兆;向反动的黑暗势力妥协,必然导致失败——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J];远程教育杂志;1995年03期
8 贾忠匀;北京暗杀团刺袁纪实[J];文史天地;1996年03期
9 高红霞;民初孙中山对袁世凯的策略及其原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来信[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4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澍;;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2 刘望龄;;辛亥前后的武汉报纸[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3 胡毅华;;试论洪宪帝制前后冯国璋同袁世凯的关系[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方平;;梁士诒与“洪宪帝制”[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5 赵海涛;冷志强;;浅议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6 宝成关;;论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7 易惠莉;;为彻底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而献身的民主斗士——宋教仁先生[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8 陈绛;;蔡松坡将军的精神遗产[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9 熊作华;;梅园会议上的王文华[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10 李华兴;;蔡锷将军:立志救民,与时俱进[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友唐;袁世凯 小站练兵[N];团结报;2001年
2 任然;袁世凯统一币制[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汤伏祥;谈谈袁世凯与辛亥革命[N];北京日报;2011年
4 林楚方;1911—1949:乱世浮沉[N];南方周末;2004年
5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
6 范福潮;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N];南方周末;2008年
7 刘国才 陈军情;袁世凯统治时期陇东人民的反抗斗争[N];民主协商报;2005年
8 李金铮;细捋直系军阀的渊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朱宗震;宋教仁之死: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N];南方周末;2007年
10 陈光中;外交部街的历史风云[N];中国档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晚清朝政(1901-1912)[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2005年
3 廖志坤;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董宝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1949-1978)[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8 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房政;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1842~1953[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机像;袁世凯与中朝宗藩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杨阳;袁世凯统治时期参政院述论[D];吉林大学;2009年
3 施政;试论袁世凯派驻朝鲜和清政府对朝鲜全面干涉政策的实施[D];延边大学;2010年
4 李慧;浅论晚清时期的袁世凯幕府[D];暨南大学;2006年
5 李伟;北洋新军军事文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曹俊;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D];安徽大学;2007年
7 李宁;北洋新军武器装备建设历史考察(1895-1911)[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艳;试论洪宪帝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卓;袁世凯统治时期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2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5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