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遗族学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08:12
  军人抚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军队的出现而出现,原始社会末期,为了争夺财物,出现了军事暴力冲突,抚恤思想开始萌发。进入奴隶社会,诸侯争霸,因为战争的需要,使得军人抚恤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代时,随着募兵制的推行,使得军人真正成为了一种职业,也使得我国古代优抚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元明清时期,在继承前朝的优抚思想的基础之上,抚恤制度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并且逐渐规范化和法律化。 民国以来,历届政府也颁布实施了很多有关抚恤的法令和制度。孙中山首先提出了一些有关军人优抚的观点,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成立了南京孤儿院。1929年9月,为了抚慰为党国牺牲的革命烈士,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正式建立,其本质也是军人抚恤制度的一种。随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遗族学校实行男女分校政策,学校规模不断壮大。但是遗族学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一切都被打乱了。随着南京的沦陷,遗族学校被迫停办,遗族学校迁移到了后方。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男校于1947年在南京复校,抗战遗族学校也在苏州开学了。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的溃败,学校就处于不断的迁移之中。1949年10月部分学生从广州迁至台北,遗族学校不再招生。1953年,送走最后一批学生后,遗族学校最终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部分来对遗族学校进行详细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对抚恤制度的发展回顾,考察孙中山的优抚思想和南京孤儿院的成立,分析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创立的背景和目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遗族学校生源的不断壮大、校址的选择和学校初期的招生原则和办学理念的叙述,进而揭示出遗族学校的发展壮大。第三部分,阐述男女分校的原因、遗族女校的概况,在宋美龄成长背景的基础之上,分析宋美龄对于遗族学校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第四部分,阐述抗战胜利之后,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男校在南京复校的简况和苏州抗战遗族学校从筹备到建立的过程;并且论述了战后遗族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校园生活。第一五部分,阐述战前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和抗战遗族学校的校务管理与行政组织,并且详细分析了遗族学校的经费运转情况。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遗族学校进行研究,考察其带来的影响是题中之意。遗族学校的创建,有利于烈士遗孤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国民政府中央政权的巩固。但是遗族学校也有其局限性,如规模很小,只能解决部分遗孤的安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2.9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初创
    一、军人抚恤制度历史悠久
    二、孙中山的优抚思想
    三、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创立
第二章 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发展
    一、早期遗族学校的校舍
    二、学校初期的招生原则和办学理念
    三、生源不断壮大
第三章 遗族女校及宋美龄与遗族学校的发展
    一、遗族女校的设立
    二、遗族女校概况
    三、宋美龄与遗族学校的发展
第四章 战后遗族学校的重建
    一、遗族生活堪忧
    二、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复校
    三、抗战遗族学校的创建
第五章 遗族学校的校务管理和经费运作
    一、遗族学校的校务管理
    二、遗族学校的经费运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邵亚琳;从历史档案看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J];钟山风雨;2004年01期

2 桑万邦;;国民革命军遗族女校旧闻逸事[J];钟山风雨;2007年06期

3 郭文佳;;论宋代军人的优抚保障政策及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桑万邦;难得的聚会 深情的回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75周年校庆座谈会侧记[J];华人时刊;2004年02期

5 李翔;;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军人抚恤制度原因之分析[J];军事历史;2008年01期

6 任同芹;孙中山的优抚思想与实践[J];南都学坛;2003年02期

7 李志跃,赵子云;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J];南京史志;1998年05期

8 赵子云;;宋氏姐妹与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J];世纪;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1981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81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