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江浙立宪派与《时报》研究
本文选题:江浙立宪派 + 《时报》 ; 参考:《南昌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辛亥革命前后,“江浙立宪派”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在我国纷繁芜杂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着重要影响。晚清民初的上海《时报》,是当时上海三大商业报纸之一,在政治立场上一度倾向于江浙立宪派,但在辛亥革命前后有一个清晰而明显的变化过程。本文旨在分析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狄葆贤接办后,《时报》由保皇派在国内的舆论喉舌转为倾向于江浙立宪派。辛亥革命期间,《时报》与江浙立宪派在政治立场上基本上趋同,《时报》为江浙立宪派的一系列重大活动鼓与呼。辛亥革命后期,随着江浙立宪派趋于瓦解、《时报》人事的变动,《时报》与江浙立宪派渐行渐远。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时报》虽一度成为江浙立宪派的喉舌,但由于江浙立宪派本身结构松散,政治立场也不坚定,因此其宣传效力也是孱弱的。
[Abstract]: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m", as a political for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The Shanghai Tim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commercial newspapers in Shanghai at that time. It was once inclined to the constitutionalism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on the political standpoint, but there was a clear and obvious process of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Di Baoxian took over, the Times changed from the mouthpiece of the royalists in China to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ts.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Times" and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ts" basically converged on the political stand, and the Times was the drum and cry of a series of important activities of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ts.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ts and the change of personnel, the Times and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ts gradually went further and further. This process of change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the Times once became the mouthpiece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constitutionalists, its propaganda effectiveness is weak because of its loose structure and weak political stand.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19.29;K2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根生;吴道显;黎亚;;护国运动与日本军国主义倒袁关系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0期
2 刘瀚伦;;试论革命派与维新派合作破裂的历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9期
3 周源;再论西姆拉会议[J];中国藏学;2004年02期
4 黄彦;孙中山改组革命团体的一次尝试——从兴中会到中华革命军[J];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5 张宇;;黄兴与欧事研究会[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冯天瑜;;辛亥首义前夜史事考略[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马自毅;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J];河北学刊;2009年06期
9 谢放;;多维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严昌洪;“国民”之发现─—1903年上海国民公会再认识[J];近代史研究;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鲁法芹;《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方南;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政纲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玉伟;内蒙古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翟海涛;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宫炳成;南京国民政府社团政策与民众运动控制(1927-1937)[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孙增德;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书娟;晚清到民国三次全国性展览会上的手工艺品[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邱志君;社会舆论与1919年南北议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凤凤;宣传时效的递增与递减[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硕;清末“中等社会”与民族国家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吴先雷;民国初年革命派与立宪派、北洋集团制衡下的合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强继军;民国时期汉族文明婚俗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淑静;浅析报人林白水社会思想的激进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刘曙光;国民政府立法院述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刘冀瑗;国民政府行政院述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07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0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