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17-1927)
本文选题:苏俄 + 地方实力派 ; 参考:《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摘要】: 本文研究苏俄(联)与中国地方实力派的关系,时间为1917-1927年。苏俄政权初建,为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及摆脱协约国对苏俄的孤立政策,苏俄政府迫切需要与中国建立关系,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分裂状态。本文重点研究了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陈炯明、吴佩孚、张作霖和冯玉祥)的关系,以求反映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全貌。从苏方看,经过多方努力1924年与中国签约,实现其建交的初衷,为以后苏联加强对华关系奠定了基础;从中方看,地方实力派从对苏俄最初的认可,相互接触,到由于利益冲突导致交往中断。 第一次对华宣言是中国地方实力派与苏俄接触的基础。但由于苏方对第一次对华宣言的失信,导致地方实力派对苏俄的反感,这也成为早期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viet Russia (Union) and local power schools in China, from 1917 to 1927. In order to break down the foreign armed interference and internal rebellion an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isolating policy of the allies to Russia, the Soviet government urgently needed to establish relations with China, which was now in a state of division between warlords and warlord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powerful schools in China (Chen Jiung-ming, Wu Peifu, Zhang Zuolin and Feng Yuxiang)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is period. From the Soviet side's point of view, through various efforts to sign a contract with China in 1924 and realize its original intention of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viet Union to strengthen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in the future. From the Chinese side's point of view, the local powerful factions came in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from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Russia. To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caused by the interrup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 first declaration to China was the basis of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Chinese local power groups and Soviet Russia. However, because the Soviet side failed to promise the first declaration to China, it caused the local power faction to resent Soviet Russia, which also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early rupture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1;K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美东;;冯玉祥的“猪骂”[J];共产党员;2011年15期
2 马佳;;冯玉祥“巧卖”国宝[J];政府法制;2011年17期
3 黄文轩;;冯玉祥当“保长”[J];龙门阵;2011年06期
4 庞国翔;;冯玉祥罢宴[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1年08期
5 程美东;;“怪杰”冯玉祥的民生观[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1年06期
6 李牧遥;;“倒戈将军”冯玉祥[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8期
7 赵子云;;陈炯明首开军阀残杀记者先例[J];文史博览;2011年07期
8 穆玉敏;;多少黄花已落地——记早期中共党员肖明[J];档案春秋;2011年08期
9 何新宇;王怡;;冯玉祥发展西北经济创办银行始末[J];东方收藏;2011年08期
10 晓晶;;“倒戈军阀”石友三死有余辜[J];侨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月之;;一个大写的人——纪念冯玉祥[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2 金以林;;宁粤对峙前后的冯玉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3 陈昌福;;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政治思潮与洪门致公堂的“改堂为党”——陈炯明、孙中山与中国致公党的建立[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4 邵雍;;冯玉祥与秘密会社[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5 沈晓敏;;广州民众与“六一六”兵变[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沈晓敏;;陈炯明与致公党[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舜卿;刘秉杨;;蒋冯阎中原大战的起因及其经过[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8 郭绪印;;李烈钧与冯玉祥的友谊[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9 陆炬烈;;桂林大本营时期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伟大转变[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马铭德;;孙中山、张作霖同盟与莫斯科的关系[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玉祥[N];人民日报;2005年
2 陈贤庆;冯玉祥与孙中山[N];中山日报;2009年
3 ;冯玉祥黑海遇难周年纪念追悼会在北平举行[N];中国档案报;2009年
4 冯弘;“基督将军”冯玉祥[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黄庆;他与“植树将军”冯玉祥共谱绿色传奇[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6 ;滦州新军起义发动者之一冯玉祥[N];江淮时报;2011年
7 ;陈炯明:成“乱臣贼子”的辛亥元勋[N];南方日报;2011年
8 张晋平;冯玉祥与赵庄《思吾父碑》[N];山西日报;2004年
9 申春;冯玉祥身边的共产党员[N];中国档案报;2003年
10 李吉奎;关于陈炯明[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艾虹;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17-1927)[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锦辉;中苏文化协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屈健;“长安画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 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郭昌文;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研究(1928-1936)[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运东;冯玉祥主政河南研究(1927-1930)[D];暨南大学;2010年
2 修倩;冯玉祥教育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钟海涛;冯玉祥军事思想及其实践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辛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市制改革与市政建设[D];暨南大学;2010年
5 闫团结;冯玉祥幕僚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张慧卿;闽南护法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明治;试析国民军与晋系的关系(1924—1927)[D];河北大学;2004年
8 周艳;大革命时期冯玉祥与苏联关系述评[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范永艳;从会党向政党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6年
10 范泽刚;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之社会反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4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14226.html